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一、來稿請依下列順序撰寫:
二、中文字體以12號宋體,英文使用12號 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
三、字體一律使用標準繁體字。
四、各章節使用符號,依一、(一)、1、(1)等順序標示。
五、請用新式標點:專書、期刊、論文之標題之標題一律採雙尖號《》,而不用日式或港臺樣式; 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庄子•天下篇》﹔引文請用“”表示﹔中、日文行文中,一律使用全角標點符號。除破折號、刪節號各佔兩格外,其余標點符號各佔一格。如需引用西文參考文獻,則作西文行文處理,使用半角標點符號。特別注意,西文行文中不得連續使用兩個甚至多個空格,連字符en-dash前後不加空格,例如 pp. 1-2。
六、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縮三格,不另加引號。
七、注釋一律用腳注,注解置於每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注釋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作1.、2.、3.、4.、5……,其位置放在標點符號前(引號除外)的右上角。再次徵引,用“同上”X頁或“同注”X頁形式,不用合併注號方式。
八、引用專書或論文,請用下列格式:
九、第一次提及帝王年號,需加西元紀年,比如貞觀元年(626)、貞觀年間(626-649年)。
十、中國年號、古籍卷、頁數用中文數字,比如貞觀元年、《舊唐書》卷一二、《西域水道記》頁三。其他公曆、雜誌卷、期、號、頁均用阿拉伯數字,比如《史林》2005年第1期,第65-76頁。
十一、第一次提及外國人名,須附原名;若其自有漢文名字,則需使用其漢文名字,比如富安敦(Antonino Forte);若正文中已經出現其中文名字,則注釋中引到其著作時,可不再譯出中文;若正文中沒有出現其中文名字,則注釋中引述其著作,需加中文名字。中文譯名以使用其自己認可的名字為標準,比如 Edward Hetzel Schafer,自取中文名字為“薛愛華”,不能翻譯成以前通行的“謝弗”。
十二、腳註內西文文獻引用:
11.1. 書 (book):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7. or: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7), p. 19.
11.2. 論文集之論文 (Article in Volume of Collected Works): H. Feith and A. Smith, “Indonesia,” in Southeast Asia: Documen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edited by R.M. Smith, 99–11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11.3. 雜誌論文 (Journal Articles): E.M. Mendelson, “A Messianic Buddhist Association in Upper Burm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4.1 (1961): 560–80.
11.4. 博士論文 (Dissertation): Normala Puru Shotam, “The Social Negoti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Singaporean Everyday Life Worl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7.
十二、正文后須有參考文獻,請先列中(日)文,再列英文。中文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按序排列,英文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有兩本(篇)以上著作時,則依著作出版先后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