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一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一卷‧第一期(2018):217–220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在西方》

PDF 全文下載

 

作者介紹

 

艾普 Urs App
曾任日本花園大學教授,該校國際禪文化研究所副主任。涉猎於佛教史、觀念史,猶措意於禪宗史和東西方交流的歷史與模式。出版多部專著:Zen Meister Yunmen: Leben und Lehre des letzten Giganten der Zen-Klassik (2018), Zen Master Yunmen: His Life and Essential Sayings (2018); The First Western Book on Buddhism and Buddha (合著 2017); Schopenhauer’s Compass: An Introduction to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and its Origins (2014); The Cult of Emptiness: The Western Discovery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the Invention of Oriental Philosophy (2012); Schopenhauers Kompass: Die Geburt einer Philosophie (2011); Richard Wagner and Buddhism (2011); The Birth of Orientalism (2010); Richard Wagner und der Buddhismus: Liebe-Tragik (1997); Zen-Worte vom Wolkentor-Berg: Darlegungen und Gespräche des Zen-Meisters Yunmen Wenyan (864–949) (1994).

巴瑞特 Timothy H. Barrett
巴瑞特,倫敦大學東亞歷史榮休教授,1986–2013年執教於該校亞非學院。他的出版物主要關於唐代,Li Ao: Buddhist, Taoist, or Neo-Confucian?(《李翱:佛教徒、道教徒抑或理學家?》,1992),Taoism Under the T’ang(《唐代道教》,1996),The Woman Who Discovered Printing(《發現印刷術的女性》,2008),From Religious Ideology to Political Expediency in Early Printing (《早期印刷中從宗教意識形態到政治權宜的轉變》,2013)。

寧梵夫 Max Deeg
寧梵夫是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歷史、考古與宗教學院的佛教學教授,專精於佛教史及從英國向中亞、東亞的傳播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亞洲的其他宗教,比如印度教、耆那教、道教、摩尼教與東方基督教等。他目前正在致力於重新英譯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他的近著包括:Miscellanae Nepalicae: Early Chinese Reports on Nepal: The Foundation Legend of Nepal in Its Trans-Himalayan Context (Lumbini: 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2016); Religion in China: Major Concepts and Minority Positions (M. Deeg and B. Scheid eds, Wien: Verlag der Oe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5); Das Lotos-Sūtra (Translation,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09).

葛然諾 Phyllis Granoff
自2004年7月1日任耶魯大學教授。她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的麥克馬斯特大學任教,並曾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和哈佛大學訪學或演講。她研究印度诸古典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並在印度藝術和文學領域屢有著述發表。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當代印度文學,她出版了孟加拉語和奧里亞語短篇小說的翻譯。她是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印度哲學雜誌》)的主編。她最近的出版物包括 The Victorious Ones: Jain Images of Perfection,此論文集附有她在魯賓藝術博物館策劃的耆那教藝術展。聯同篠原亨一(Koichi Shinohara),她合編了許多書,包括 Images in Asian Religions(《亞洲宗教中的圖像》)和 Pilgrims, Patrons and Place (《朝聖者、功德主與聖地》) 。最近他們二人編輯了關於亞洲宗教中罪惡的問題的論文集,很快將會在荷蘭的Brill (博睿)出版。她目前的研究項目包括研究耆那教和佛教僧侶關於疾病的戒律以及對美國博物館藏品中耆那教手稿的全面研究。她是 Jain Heritage Preservation Project(耆那教文化遺產保護計劃)的高級顧問,該項目由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 Jiv Daya Foundation 管理。

侯笑明
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宗教與思想體系部在讀博士研究生,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日本文化與文獻講席研究與教學助理(A.T.E.R.)。博士階段研究領域為2至6世紀的中國佛典翻譯史對中國佛教禪法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關注的主要問題為翻譯過程中產生詞彙範式的轉變與傳播如何作用於佛教的中國化。在專攻中國佛教史與中印佛典跨文化傳播的同時,也關注佛典在歐洲,尤其是法語區的傳播、翻譯與接受,以及佛教形象在西方的塑造與轉變。

汲喆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INALCO)社會學教授、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佛教與社會變遷、政教關係、宗教教育、宗教全球化以及宗教社會學理論。近著有 Religion, modernité et temporalité: une sociologie du bouddhisme chan contemporain (CNRS Editions, 2016),主編有《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兩次復興》(與 Daniela Campo、王啟元合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Making Saints in Modern China (co-edited with David Ownby and Vincent Goossae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Buddhism after Mao: Negotiations, Continuities, and Reinventions (co-edited with Gareth Fisher and André Laliberté,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譯著包括法國社會學年鑒學派的重要作品,如塗爾幹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與渠敬東合譯)、莫斯的《禮物》、塗爾幹與莫斯合著的《原始分類》等。

張子開
本名張勇(1964–),筆名張子開。男,四川綿陽人。四川師範大學文學學士(1989),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漢語言文學古籍整理研究方向碩士(1992),同專業、禪宗文獻研究方向博士(1995)。曾任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師、副研究員。2003年起,任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佛教語言文學(後更名為宗教語言文學)兩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