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系列:敦煌文化與佛教藝術
Speaker: Prof. Fuxue Yang (Dunhuang Research Academy, Visiting Professor,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ate & Time:
Lecture 1: Thursday, June 13, 2024 | 7pm-9pm
Lecture 2: Wednesday, June 19, 2024 | 7pm-9pm
Lecture 3: Monday, June 24, 2024 | 7pm-9pm
Venue: CPD-3.04, 3/F, Run Run Shaw Tower, Centennial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person (pre-registration required): https://hkuems1.hku.hk/hkuems/ec_regform.aspx?guest=Y&UEID=94329
Organizers: HKU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Sponsor: Glorisun Charity Foundation 旭日慈善基金
Contact: hkucbs@hku.hk | (852) 3917 0094
Lectures conducted in Mandarin. All are welcome.
About the speaker: Prof. Fuxue Yang 楊富學教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研究員;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楊富學教授先後就學於蘭州大學、新疆大學、印度德里大學、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中心。北京大學博士後。現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敦煌學、西北民族史、中外關係史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專案、重點專案、一般專案等10餘項。出版《回鶻之佛教》《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印度宗教文化與回鶻民間文學》《西夏與周邊關係研究》《北國石刻與華夷史跡》《回鶻摩尼教研究》《霞浦摩尼教研究》《敦煌民族史》《唐宋回鶻史研究》等學術著作30餘種,發表論文460餘篇。
Lecture 1: 民族色尚與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與斷代
Date & Time: Thursday, June 13, 2024 | 7pm-9pm
Abstract: 敦煌晚期石窟以綠色、藍色壁畫為主,此前大多被定為 “西夏窟”,多達142個。然西夏尚紅賤綠,故其繪畫藝術品無一例外地幾乎全部為紅色卻不見綠色,加上西夏時代敦煌地處邊陲,荒無人煙,經濟凋敝,不具備大規模營建石窟的條件。綠(藍)色是阿勒泰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如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的繪畫都以綠(藍)色為主。敦煌晚期石窟中的綠(藍)色當為回鶻、元代之物,而屬於西夏的以紅色為主的洞窟大體有10個左右。
Lecture 2: 由孫悟空形象演變看敦煌石窟《唐僧取經圖》的時代
Date & Time: Wednesday, June 19, 2024 | 7pm-9pm
Abstract: 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發現有6幅《唐僧取經圖》,分別見於榆林窟第2窟、第3窟、東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長期被公認為西夏遺物,其實這些石窟都營建於元代晚期。六幅取經圖中的孫悟空皆為猴王形象,與宋、金、西夏時代孫悟空的“白衣秀才”形象迥然不同,卻契合元雜劇中手持生金棍的猴子形象。在宋、金《唐僧取經圖》中,孫悟空只是唐僧的配角,可有可無;元雜劇中的孫悟空成為必不可少的關鍵人物,與唐僧、白馬構成較固定的搭配;明小說中的孫悟空成為絕對的主角,與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馬構成固定的搭配。由元雜劇、繪畫、雕塑與壁畫的高度一致性可證敦煌的《唐僧取經圖》皆為元代之物,與西夏沒有多少干係。
Lecture 3: 敦煌文化與絲路文明
Date & Time: Monday, June 24, 2024 | 7pm-9pm
Abstract: 敦煌為華戎交匯之地,文化發達,而且呈現出多元的特點,一方面表現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諸如月氏、烏孫、匈奴、吐蕃、回鶻、突厥、西夏、蒙古、裕固等民族都對敦煌文化咸有貢獻,同時又有西域外來文化的多種元素和深刻因素,印度、波斯、粟特、中亞古族乃至西亞伊斯蘭文化等不同因素都在敦煌生根、開花、結果,不同文化融通發展,和諧相處,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具有中華文化特點的多元性敦煌文化。
See the original event posting here.
Download the original lecture poster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