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六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六卷‧第二期(2023):37–96;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310_6(2).0002
(本文屬於專刊《「地方佛教」與「末法」》

PDF 全文下載

 

北朝大乘成佛圖像與思想——以雲岡石窟第7、8窟為中心

王友奎(WANG Youkui)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北朝時代(439-581),在《法華經》等大乘經典影響下,人們渴望追尋釋迦成佛之路,深植善根,得佛授記,值遇、供養諸佛,並最終成就佛道。同時,彌勒上生、下生信仰也流行起來,令必須經歷千萬次輪回修行的漫長成佛之路轉變為先生淨土,再續修行。由此,北朝多數佛教石窟一方面極力雕飾天宮佛國美好景象,將彌勒菩薩及其所在的兜率天宮作為佛國淨土的象徵符號,另一方面,則通過釋迦多寶佛、釋迦佛等大乘經教主,以及授記成佛圖像、供養諸佛圖像、本生佛傳故事圖像等表達最終成佛之願望。這種結合了淨土信仰、以成佛為最終目的的圖像組合,可稱之為大乘成佛圖像。雲岡第7、8 窟主室北壁大龕內“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與“釋迦佛+彌勒佛”組合表述大乘成佛核心內涵,壁面則分層設龕表現彌勒上生信仰、彌勒下生信仰,東、西壁第一層佛龕表現釋迦成道教化,第二層佛龕中出現諸多俗人形象,可以理解為借用釋迦成道前後供養故事而表現的一般化供養圖像,其目的是希望像提謂、波利、憍陳如等人那樣值遇、供養佛陀。兩窟前室本生故事圖像表述以種種菩薩行深植善根,並在輪迴修行菩薩行基礎上得到佛陀授記。而授記成佛與千佛圖像緊密聯係,在得到授記後,還需值遇、供養無量諸佛方能成就佛道。

關鍵詞(Keywords):北朝、大乘成佛、圖像思想、雲岡石窟、彌勒信仰

 

關於作者:王友奎,湖北枝江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從事佛教物質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以往主要致力於石窟造像反映的佛教信仰問題,針對雲岡石窟展開係統討論,此外,就中古中外物質文化交流若干實例進行了探索。在《敦煌研究》《藝術史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敦煌學輯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項。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