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訪學生
![]() |
劉朋朋 (同濟大學) |
訪學時間:2022年2月-2023年2月 劉朋朋,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本科畢業於南昌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碩士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學。研究生期間完成論文《中國佛經翻譯批評的歷時描寫研究》,憑此獲得碩士學位。博士期間,繼續拓展相關領域,現從事漢語佛典英譯研究,擬撰寫相關主題博士論文。 |
|
![]() |
張青(四川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10月-2020年9月 張青,四川大學在讀博士生,佛教文學專業,碩士期間主修比較文學。研究方向為原始佛教、敦煌佛教文獻等。 |
|
![]() |
范少鹏(現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10月-2020年1月 范少鵬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專業是宗教學,他曾作為訪問研究生在台灣政治大學交流。現階段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明清時期(16-18世紀)中國天主教思想和佛教哲學的對話,他仍關注中國佛教中的淨土思想與西方基督宗教中的終末論。除此之外,他曾研究過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祖母神“薩天巴”,以及相關文獻《嘎茫莽道時嘉》。他的論文曾發表在《法音》《中國天主教》《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藍皮書》等出版物上。 |
|
![]() |
甘思奇(現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10月-2020年1月 甘思奇,生於中國上海,本科就讀於河海大學會計學專業,獲學士學位。現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宗教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學術興趣為佛教文獻,特別是梵、藏文獻的研究。他亦對宗教儀式的研究抱有興趣。 |
|
![]() |
樂晶(華東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1月-2019年9月 樂晶,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民間宗教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文化傳播。目前從事中國佛教與民俗文化的互動關系方面的研究。 |
|
![]() |
李巍(北京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9月-2019年8月 李巍,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他的研究關注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碩士論文《吉藏<中觀論疏>中的譬喻研究》集中討論三論宗大師吉藏(549-632)注解《中論》所用譬喻。博士階段繼續佛教文學的相關研究,關注六朝佛教譬喻文學。 |
|
![]() |
傅及斯(復旦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12月-2018年11月 傅及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古典文獻學碩士畢業,論文題目為“敦煌本《華嚴經》整理與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敦煌學、佛教文獻學。目前從事吐蕃時期敦煌漢文文獻的整理工作。 |
|
![]() |
鄭佳佳(中國人民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9月-2018年12月
鄭佳佳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研究生。他的學術興趣集中於唐代和宋代的中國佛教史研究。他以碩士論文《契嵩禪宗譜系說研究——以“傳法正宗”三書為中心》而獲得哲學碩士學位。他如今正在撰寫博士論文,論題為《唐代佛教內道場研究》。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生
![]() |
姜虎愚(武漢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9月-2019年8月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武漢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古早期的華北社會與宗教景觀。碩士至博士在讀期間,曾多次參加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暑期班並提交論文兩篇,其中《中古早期造像記的書寫形式與祈願序列》獲得主辦方頒發優秀論文獎。2018年7月赴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研究學會年會亞洲分會,提交論文《沉默與斷裂:佛圖澄與武鄉南神山的信仰景觀》。 |
耶魯大學訪學生
![]() |
林啸(北京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10月-2018年9月 林嘯,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生,2017-2018年度獲得旭日佛學網絡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生在耶魯大學宗教系交流。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敦煌遺書、中古中國的禪凈融合及佛經註疏。目前正在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包括早期禪經中不同類型的禪觀與印度傳統禪觀之間的差異與區別、觀佛禪在中古中國的流傳及其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