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全球佛教學術研究網絡合作夥伴為碩士和博士生提供部分和全額獎學金。這些獎學金的獲得者將有機會參加由SSHRC新近發起並由陳金華教授領導的多年國際和跨學科項目(題為:造端倡始、拔地入雲:佛教和東亞宗教,2016年–2023)。獎學金提供參與東亞研究訪問的機會,並與國際學者和學生互動,以發展與當地合作夥伴和國際同行合作的技能。獎學金獲得者還可以接受有關如何識別、記錄、拍攝和轉錄主要原始資料的培訓。學生將學習在多元文化,國際和跨學科環境中工作。

 

漢堡大學

高昱

 

博士獎學金 2019–2022 高昱在法學本科畢業後,先後於 2015年從華東師範大學取得人類學碩士,2017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中國研究專業的哲學碩士學位。從2012年至2015年,她主要研究杭州一座佛寺中國家、寺院與信徒的相互關係。2015年至2017年,她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研究中華帝國晚期地方社會 的民間宗教。在漢堡大學亞非學院的 博士研究項目延續了她對中國宗教的 興趣,它通過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方法 研究佛光山在中國大陸的分院。感恩旭日獎學金,令她能夠在博士計劃中延續她對中國宗教一如既往的興趣。此項計劃隸屬於漢堡大學,旨在通過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方法研究跨國佛教寺院佛光山的大陸分部。在過去的兩年裡,她數次前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若干城市開展田野調查,現已回到漢堡正在撰寫最終的博士論文。
劉晨

博士獎學金 2022 劉晨是漢堡大學漢學系博士研究生, 畢業於天津商業大學碩士和河北大學學士。其研究領域包括敦煌與黑水城 寫本研究,佛經語言與文化,和梵漢佛經文獻對勘佛教禮懺儀軌。目前, 她的論文將利用語文學的技術方法, 探索菩薩戒與宋僧智堅的西行求法之旅。
劉琦

碩士獎學金 2018-2019

 

劉琦是佛教研究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她的論 文中,她利用文化人類學和宗教研究的方法來 分析當代西藏自治區和鄰近地區的天葬情況。 她目前游學劍橋大學,受教於社會人類學領域 教授James Laidlaw(劍橋的William Wyse 講座教 授),致力於尋求適合其研究的研究方法。 她 獲得了為期一年的旭日獎學金,用以支付其在 漢堡和劍橋求學的費用。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翟智容

碩士獎學金2022–2023

翟智容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 系的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上海華東師 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其研究興趣 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方面、即文 學、歷史、哲學及宗教等等。在入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之前,他曾跟加拿 大的一所中國佛寺的僧伽團體生活了 幾個月,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

釋賢奧

博士獎學金 2021–2023

賢奧於香港大學及亞非學院獲得佛學 碩士學位。目前她是英屬哥倫比亞大 學亞洲系博士候選人。她的研究興趣 主要包括中國佛教史、人間佛教以及 佛教和現代社會的相關話題。她目前 正在進行關於二十世紀初中國佛教女 性的博士研究。

孫明利 博士獎學金 2021–2022 孫明利,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 士生,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西方淨土圖像,并關注多媒介與跨學科的佛教研究。已發表多篇研究論文,主 要成果包括:《巴蜀地區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摩崖石刻分析》(《石窟藝術研究》2016年)、《四川唐、五 代觀無量壽經變光明轉與寶船因素分 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 《大足石刻觀無量壽經變分析》(《 大足石刻全集》2018年)、《四川唐五代西方净土经变之宝鸟图像分析》 (《普陀學刊》2020年)、以及《阿彌 陀佛五十菩薩像文獻疏證》(《大足 學刊》2020年)等。
林威宇
碩士獎學金 2018-2019

林威宇在美國和法國完成他的本科學 位,主攻西班牙語和法語文學。雖然 他的本科背景和現在的佛教研究相 異,但他對於語言和文學的興趣將繼 續成為他學術研究的方針。至此, 他已開始學習藏語和日語,希望能在 未來跨越語言障礙,在各類典籍裡穿 梭自如。同時,林威宇在通過大量的 翻譯訓練以強化他對漢傳佛教經論的 掌握。現階段,他在翻譯華嚴宗第 三代宗師法藏的哲學作品。通過對其 作品的研讀,他意圖研究華嚴宗的判 教觀,並學習中世紀中國的佛教思想 史。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慕斯豪

 

碩士獎學金 2019–2021 慕斯豪於2021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取了亞洲研究的碩士學位。在碩士的兩年期間,他學習了梵語和日語,並完成了一系列關於中國中世紀佛教思想史的研究項目。他的研究課 題包括4世紀的中觀思想家僧肇,6世 紀的地論論師凈影慧遠,和6世紀的 中觀論師吉藏。他的碩士論文“佛性 即中道——吉藏對佛性的中觀解讀” 分析了吉藏根據“大般涅槃經”對佛性教義的理解,以及他從中觀的角度對當時關於佛性的一些教理爭議做出的回應。
謝卓倫

碩士獎學金 2019–2021 謝卓倫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在讀博士生。其近期研究興趣主要是十至十七世紀佛道題材繪畫的消費 和流通。其他研究興趣包括敦煌佛教藝術和物質文化等。她先後於波士頓學院藝術史專業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洲研究項目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本項目獎學金的資助下完成了題為Rethinking Soushan tu: The Painting of the Search in the Mountai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Beyond的碩士畢業論 文。
Max Brandstadt

 

博士獎學金 2018–2019, 2021

Max Brandstadt 於2013年在鮑登學院獲得亞洲研 究與古典研究的學士學位,並於2016年在加州 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亞洲研究的碩士學位。目 前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佛學研究方向博士 生。他的研究主要關注隋唐時期的三階教運動 以及中國的政教關係問題。在2018–2019他已在 台灣和日本進行檔案研究。2019–2020年他將在 這些地方繼續這些研究。

Meghan HOWARD
博士獎學金 2018-2020

Meghan Howard 於2004年在哈佛獲得西藏與喜 馬拉雅研究的學士學位。此後,花了四年時間 在印度德拉敦的松贊圖書館,翻譯關於西藏王 朝時期歷史的敦煌文獻。研究興趣集中在王朝 時期直至14世紀西藏與周邊人群的文化宗教交 流。目前她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研究 生。 目前正在撰寫有關法成的博士論文。法成 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佛僧和將漢文佛經翻成藏 文的譯家。

Fedde de VRIES
博士獎學金 2018–2019

Fedde de Vries於2012年在荷蘭萊頓大學獲得宗教 學學士學位,於2015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 得亞洲研究碩士學位。在獲得碩士學位後,他 在加州的法界佛教大學做了一年的翻譯。他的 主要研究興趣是華嚴宗著作弘富的作者——澄 觀的思想。De Vries致力於把此項研究放在佛教 思想史和現代哲學的背景之下。

 

剑桥大学

高玉龍

博士獎學金2022

高玉龍系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 院的博士研究生。其在以色列特拉維 夫大學攻讀本科與碩士學位期間,研 習普通話與古代漢語,中國文學與中 國宗教史。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國民 間宗教,民眾宗教習俗與中國與佛教 神仙譜系中的神祇等。其博士論文是 關於中國東南地區水仙尊王的信仰研 究,主要研究明清時期的中國水神信 仰,並追溯如觀音等水神守護者形象 在船員群體中的由來。

釋智譽
博士獎學金 2018-2021

釋智譽於台灣玄奘大學獲得宗教學學士學位; 於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獲得宗教學碩士學位;於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獲得佛學碩士學位,論文題 目為“中古早期中文佛教文獻中的禪修技巧和 禪觀體驗 ” 。他於2019年在劍橋大學獲得哲學 碩士學位(亞洲和中東研究,優異)。他的哲 學碩士項目對涉及觀佛,尤其是觀臍的禪修技 巧,以及相關禪觀體驗的敦煌文獻進行了文本 的和跨學科的研究。

黃君榑

博士獎學金2019–2021

黃君榑是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 院的博士研究生。他在倫敦大學亞非 學院宗教與哲學系取得佛教學碩士 學位。他的研究試圖通過分析石碑銘 文來探究五至六世紀在家信眾的宗教 信仰與儀式。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佛教 文本與儀式傳統之間的關係,以及絲 綢之路上中國與鄰國的文化與宗教互 涉。他亦對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的 相互作用感興趣。

牛津大學

 

李青鳥

 

博士獎學金 2019–2022 李青鳥的博士研究課題為《禮敬七佛:印度佛教中的七佛信仰與巴利語 《大本經》的歷史傳承及其梵漢語平 行文本的比對研究》。 這項課題的核心是用語文學的方法來比對研究巴利語《大本經》與來自中亞的梵文《大本經》寫本,以及它們 在漢譯《阿含經》中的平行文本之間的相異之處。由於研究涉及 MAP/ MAV 的多種版本,因此對所有可利 用文本進行細節化比較語文學研究將 有助於揭示關於七佛的文本傳統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文本之間的互文性。 在比較不同平行文本的同時,李青鳥將對梵文《大本經》的寫本進行徹底的研究,並著重分析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她還計畫將巴利語《大本經》 、梵文《大本經》 以及漢譯《大本經》翻譯為英文。此外,這項研究也 將觸及印度、東南亞和東亞佛教地區有關七佛信仰的考古發現。
 

黃國俊(潤秀法師)

 

博士獎學金 2019–2022

旭日-左冠明
獎學金

2021–2022

潤秀法師是旭日-左冠明獎學金的首位得主。該獎學金旨在紀念故左冠明博士。他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也 是自2017年旭日網絡創立以來的參與 者,直到其於2020年離世。 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為《早期〈波若 經〉評註傳統:〈大智度論〉註釋 特點之研究》。這一研究將《大智 度論》視為《大般若經》的評著, 並關注於其評注特點和方法,同時運用宏觀(目標為描繪《大智度 論》這一註解項目的整體圖景)和微觀兩種路徑(目標為基於三個案 例,分析這一項目的具體細節)。 這一研究亦將《大智度論》定位在更廣大的印度大乘經典評註傳統之中。 其教育背景完全專注於佛教研究: 於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於香港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獲得佛教研究碩士學位,於牛津大學獲得佛教研究哲學碩士學位。
Jacob Fisher
博士獎學金 2021–2022 Jacob Fisher於2021年10月開始其 博士研究。他暫定的論文題目是《 甘露、水,還是血?: 印度-西藏視角中的跨地域認知,以及傳統和極 量》。在入讀牛津之前,Jacob在義大利宗喀巴喇嘛學院完成了經典與 怛特罗佛教碩士項目。該項目傳統 上源於西藏善知識學位修習項目, 為期七年。在完成這一項目之後, 他在法國那爛陀修院為僧侶教授課 程,為期五年。在其教職的最後一 年,他於牛津大學完成了一年制碩士學位,以榮譽學位畢業,並獲得 益西康卓最佳藏傳佛教研究論文獎。Jacob的博士研究著眼於印度和 西藏佛教認識論。他的研究特別關 注印度論藏文本及其西藏評註如何 解決相對主義問題,以及在虛幻世 界語境中的有效世俗知識。研究以一個自南亞辯證傳統中發現的經典示例為中心:一條河以及餓鬼、動 物、人類及神觀察這條河的截然不同的方式。他希望這一研究能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佛教如何解決哲學中心問題相對論,包括其本體論和認識論的維度
藍山

博士獎學金 2018-2019

尼爾森完成了他的學士學位。在麥吉爾大學學習世界宗教。然後他移居中國四年,在那裡他修讀了基礎語言課程,並在北京大學以普通話授課獲得佛學碩士學位。他目前正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三年,並且正處於寫作的最後階段,由魁北克政府(位於蒙特利爾的 (FRQSC))資助。他的博士項目著眼於道宣的形象及其在中國佛教社會歷史中的作用。在牛津,納爾遜由斯特凡諾 (Stefano) 和巴倫德·特哈爾 (Barend ter Haar)(現在在漢堡大學)監督,直到他英年早逝,後者現在由約翰·基施尼克(John Kieschnick)(斯坦福大學)加入。尼爾森的外部考官將是 Max Deeg(卡迪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尼爾森計劃申請博士後繼續研究東亞佛教。他的論文題目是:“中古中國佛教的神蹟:道玄的《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解析(《中國三寶神蹟集錄》)”。

普林斯頓大學

Echo Weng

碩士獎學金 2020–2022 Echo於2020年加入本項目的亞洲宗教 子領域。她的研究興趣以中國中世佛 教中的殘疾、身體、醫療和康復為中 心。她對佛教圖像的戒諭特點,以及 在夢境中圖像與修行者之間的互動抱 有濃厚興趣。她也對宗教和科幻作品 之間的對話具有興趣。在就讀普林斯 頓之前,Echo於喬治城大學獲得比較 文學學士學位,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 東亞語言與文化碩士學位。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談穎嫻 博士獎學金 2021–2022 談穎嫻目前是一名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UJI)亞洲研究系的在 讀博士生。她的第一篇碩士論文(HKU,2016)討論被稱為中國合和禪與日本純禪之間的教義差異。她的 第二篇碩士論文(HUJI,2019)重新 評估了北周滅佛背後的經濟原因。她現在研究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的中國政 權與佛教的關系。她的博士論文從雙重角度探索這個主題:一方面是世俗 政權對佛教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是佛教的回應。通過參與2019年和2020年與拔地入雲的學習項目以及撰寫旭日2021年“從祇洹林到耶路撒冷”研討會紀要,她拓寬了研究視野。2021年12月中旬,她舉辦了在以色列希伯 來大學的首次當代中國佛教攝影展。 她的影展命名為“古寺山僧”,將特別展出作為歷史遺跡的國家大寺與散落於鄉村的小寺廟,從二者的共存來展現中國佛教的多樣性。
Shani GOLDFRAD
碩士獎學金2022

Shani Goldfrad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 學亞洲研究系印度—印尼專業的碩士 生。她對探索南亞宗教中的語言和聲 音概念感興趣,尤其是在表演的背景 下。她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早期佛教思 想中的語言、身體和表演。在她的碩 士論文中,她關注南印度古典音樂中 圍繞語言和聲音的深奧信仰的表達。 此外,Shani Goldfrad 是一位小提琴 演奏者,她可以演奏各種傳統音樂。 她試圖讓她的音樂演奏與她在研究中 所追求的思想和理論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