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球佛学网络合作伙伴为硕士和博士生提供部分和全部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获得者将有机会参加由SSHRC新近发起并由陈金华领导的多年国际和跨学科项目(题为:造端倡始、拔地入云:佛教和东亚宗教,2016年–2023)。奖学金提供参与东亚研究访问的机会,并与国际学者和学生互动,以发展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国际同行合作的技能。收件人还可以接受有关如何识别,记录,拍摄和转录主要原始资料的培训。学生将学习在多元文化,国际和跨学科环境中工作。

 

汉堡大学

高昱

 

博士奖学金 2019–2022 高昱在法学本科毕业后,先后于 201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取得人类学 硕士,2017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中 国研究专业的哲学硕士学位。从2012 年至2015年,她主要研究杭州一座 佛寺中国家、寺院与信徒的相互关 系。 2015年至2017年,她用历史人类 学的方法研究中华帝国晚期地方社会 的民间宗教。在汉堡大学亚非学院的 博士研究项目延续了她对中国宗教的 兴趣,它通过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 研究佛光山在中国大陆的分院。 感恩旭日奖学金,令她能够在博士计划中延续她对中国宗教一如既往的兴趣。此项计划隶属于汉堡大学,旨在通过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跨国佛教寺院佛光山的大陆分部。在过去的两年里,她数次前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若干城市开展田野调查,现已回到汉堡正在撰写最终的博士论文。
刘晨

博士奖学金 2022 刘晨是汉堡大学汉学系博士研究生, 毕业于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和河北大学 学士。其研究领域包括敦煌与黑水城 写本研究,佛经语言与文化,和梵汉 佛经文献对勘佛教礼忏仪轨。目前, 她的论文将利用语文学的技术方法, 探索菩萨戒与宋僧智坚的西行求法之旅。
刘琦
硕士奖学金 2018-2019 刘琦是佛教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她的论 文中,她利用文化人类学和宗教研究的方法来 分析当代西藏自治区和邻近地区的天葬情况。她目前游学剑桥大学,受教于社会人类学领域 教授James Laidlaw(剑桥的William Wyse 讲座教 授),致力于寻求适合其研究的研究方法。她 获得了为期一年的旭日奖学金,用以支付其在 汉堡和剑桥求学的费用。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翟智容
硕士奖学金2022–2023 翟智容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 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其研究兴趣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即文 学、历史、哲学及宗教等等。在入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之前,他曾跟加拿 大的一所中国佛寺的僧伽团体生活了 几个月,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释贤奥
博士奖学金 2021–2023 贤奥于香港大学及亚非学院获得佛学 硕士学位。目前她是英属哥伦比亚大 学亚洲系博士候选人。她的研究兴趣 主要包括中国佛教史、人间佛教以及 佛教和现代社会的相关话题。她目前 正在进行关于二十世纪初中国佛教女 性的博士研究。
孙明利 博士奖学金 2021–2022 孙明利,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 士生,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主要 研究领域为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西方 净土图像,并关注多媒介与跨学科的 佛教研究。已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 要成果包括:《巴蜀地区唐、五代观 无量寿经变摩崖石刻分析》(《石窟 艺术研究》2016年)、《四川唐、五 代观无量寿经变光明转与宝船因素分 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 《大足石刻观无量寿经变分析》(《 大足石刻全集》2018年)、《四川唐 五代西方净土经变之宝鸟图像分析》 (《普陀学刊》2020年)、以及《阿弥 陀佛五十菩萨像文献疏证》(《大足 学刊》2020年)等
林威宇

硕士奖学金 2018-2019 林威宇在美国和法国完成他的本科学 位,主攻西班牙语和法语文学。虽然 他的本科背景和现在的佛教研究相 异,但他对于语言和文学的兴趣将继 续成为他学术研究的方针。至此, 他已开始学习藏语和日语,希望能在 未来跨越语言障碍,在各类典籍里穿 梭自如。同时,林威宇在通过大量的 翻译训练以强化他对汉传佛教经论的 掌握。现阶段,他在翻译华严宗第 三代宗师法藏的哲学作品。通过对其 作品的研读,他意图研究华严宗的判 教观,并学习中世纪中国的佛教思想 史。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慕斯豪

 

硕士奖学金 2019–2021 慕斯豪于202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获取了亚洲研究的硕士学位。在 硕士的两年期间,他学习了梵语和日 语,并完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中世纪 佛教思想史的研究项目。他的研究课 题包括4世纪的中观思想家僧肇,6世 纪的地论论师净影慧远,和6世纪的 中观论师吉藏。他的硕士论文“佛性 即中道——吉藏对佛性的中观解读” 分析了吉藏根据“大般涅槃经”对佛 性教义的理解,以及他从中观的角度 对当时关于佛性的一些教理争议做出 的回应。
谢卓伦

硕士奖学金 2019–2021 谢卓伦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 系在读博士生。其近期研究兴趣主要 是十至十七世纪佛道题材绘画的消费 和流通。其他研究兴趣包括敦煌佛教 艺术和物质文化等。她先后于波士 顿学院艺术史专业和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亚洲研究项目获得学士和硕士 学位。在本项目奖学金的资助下完 成了题为Rethinking Soushan tu: The Painting of the Search in the Mountai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Beyond的硕士毕业论 文。
Max BRANDSTADT

 

博士奖学金 2018–2019, 2021 Max Brandstadt是哈佛学者会的青年 学者。他致力于隋唐佛教,尤其是三 阶教运动,以及宗教和政治权威之间 关系的研究。
Meghan HOWARD
博士奖学金 2018-2020 Meghan Howard 于2004年在哈佛获得西藏与喜 马拉雅研究的学士学位。此后,花了四年时间 在印度德拉敦的松赞图书馆,翻译关于西藏王 朝时期历史的敦煌文献。研究兴趣集中在王朝 时期直至14世纪西藏与周边人群的文化宗教交 流。目前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研究 生。目前正在撰写有关法成的博士论文。法成 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佛僧和将汉文佛经翻成藏 文的译家。
Fedde de VRIES
博士獎學金 2018–2019 Fedde de Vries于2012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宗教 学学士学位,于201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 得亚洲研究硕士学位。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 在加州的法界佛教大学做了一年的翻译。他的 主要研究兴趣是华严宗著作弘富的作者——澄 观的思想。 De Vries致力于把此项研究放在佛教 思想史和现代哲学的背景之下。

 

剑桥大学

高玉龍 博士奖学金2022 高玉龙系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 院的博士研究生。其在以色列特拉维 夫大学攻读本科与硕士学位期间,研 习普通话与古代汉语,中国文学与中 国宗教史。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民 间宗教,民众宗教习俗与中国与佛教 神仙谱系中的神祇等。其博士论文是 关于中国东南地区水仙尊王的信仰研 究,主要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水神信 仰,并追溯如观音等水神守护者形象 在船员群体中的由来。
釋智譽
博士獎學金 2018-2021 释智誉于台湾玄奘大学获得宗教学学士学位; 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获得宗教学硕士学位;于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佛学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为“中古早期中文佛教文献中的禅修技巧和 禅观体验 ” 。他于2019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 硕士学位(亚洲和中东研究,优异)。他的哲 学硕士项目对涉及观佛,尤其是观脐的禅修技 巧,以及相关禅观体验的敦煌文献进行了文本 的和跨学科的研究。
黃君榑
博士奖学金2019–2021
黄君榑是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 院的博士研究生。他在伦敦大学亚非 学院宗教与哲学系取得佛教学硕士 学位。他的研究试图通过分析石碑铭 文来探究五至六世纪在家信众的宗教 信仰与仪式。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佛教 文本与仪式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丝 绸之路上中国与邻国的文化与宗教互 涉。他亦对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 相互作用感兴趣。

牛津大学

 

李青鸟

 

博士奖学金 2019–2022 李青鸟的博士研究课题为《礼敬七 佛:印度佛教中的七佛信仰与巴利语 《大本经》的历史传承及其梵汉语平 行文本的比对研究》。这项课题的核心是用语文学的方法来 比对研究巴利语《大本经》与来自中 亚的梵文《大本经》写本,以及它们 在汉译《阿含经》中的平行文本之 间的相异之处。由于研究涉及 MAP/ MAV 的多种版本,因此对所有可利 用文本进行细节化比较语文学研究将 有助于揭示关于七佛的文本传统的历 史发展脉络以及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在比较不同平行文本的同时,李青鸟 将对梵文《大本经》的写本进行彻底 的研究,并着重分析它的与众不同之 处。她还计画将巴利语《大本经》 、梵文《大本经》 以及汉译《大本 经》翻译为英文。此外,这项研究也 将触及印度、东南亚和东亚佛教地区 有关七佛信仰的考古发现。
 

黄国俊(润秀法师)

 

博士奖学金 2019–2022, 旭日-左冠明 奖学金2021–2022 润秀法师是旭日-左冠明奖学金的首 位得主。该奖学金旨在纪念故左冠明 博士。他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学者,也 是自2017年旭日网络创立以来的参与 者,直到其于2020年离世。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早期〈波若 经〉评注传统:〈大智度论〉注释 特点之研究》。这一研究将《大智 度论》视为《大般若经》的评着, 并关注于其评注特点和方法,同时 运用宏观(目标为描绘《大智度 论》这一注解项目的整体图景)和微观两种路径(目标为基于三个案 例,分析这一项目的具体细节)。这一研究亦将《大智度论》定位在 更广大的印度大乘经典评注传统之 中。其教育背景完全专注于佛教研究: 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获得学 士学位,于香港大学和伦敦大学亚 非学院获得佛教研究硕士学位,于 牛津大学获得佛教研究哲学硕士学 位。
Jacob FISHER

 

博士奖学金 2021–2022 Jacob Fisher于2021年10月开始其 博士研究。他暂定的论文题目是《 甘露、水,还是血?印度-西藏视 角中的跨地域认知,以及传统和极 量》。在入读牛津之前,Jacob在义 大利宗喀巴喇嘛学院完成了经典与 怛特罗佛教硕士项目。该项目传统 上源于西藏善知识学位修习项目, 为期七年。在完成这一项目之后, 他在法国那烂陀修院为僧侣教授课 程,为期五年。在其教职的最后一 年,他于牛津大学完成了一年制硕 士学位,以荣誉学位毕业,并获得 益西康卓最佳藏传佛教研究论文 奖。 Jacob的博士研究着眼于印度和 西藏佛教认识论。他的研究特别关 注印度论藏文本及其西藏评注如何 解决相对主义问题,以及在虚幻世 界语境中的有效世俗知识。研究以 一个自南亚辩证传统中发现的经典 示例为中心:一条河以及饿鬼、动 物、人类及神观察这条河的截然不 同的方式。他希望这一研究能进一 步帮助我们理解佛教如何解决哲学 中心问题相对论,包括其本体论和 认识论的维度。
藍山
博士奖学金 2018-2019 尼尔森完成了他的学士学位。在麦吉尔大学学习世界宗教。然后他移居中国四年,在那里他修读了基础语言课程,并在北京大学以普通话授课获得佛学硕士学位。他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三年,并且正处于写作的最后阶段,由魁北克政府(位于蒙特利尔的 (FRQSC))资助。他的博士项目着眼于道宣的形象及其在中国佛教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在牛津,纳尔逊由斯特凡诺 (Stefano) 和巴伦德·特哈尔 (Barend ter Haar)(现在在汉堡大学)监督,直到他英年早逝,后者现在由约翰·基施尼克(John Kieschnick)(斯坦福大学)加入。尼尔森的外部考官将是 Max Deeg(卡迪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尼尔森计划申请博士后继续研究东亚佛教。他的论文题目是:“中古中国佛教的神迹:道玄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解析(《中国三宝神迹集录》)”。

 

普林斯顿大学

Echo WENG

硕士奖学金 2020–2022 Echo于2020年加入本项目的亚洲宗教 子领域。她的研究兴趣以中国中世佛 教中的残疾、身体、医疗和康复为中 心。她对佛教图像的戒谕特点,以及 在梦境中图像与修行者之间的互动抱 有浓厚兴趣。她也对宗教和科幻作品 之间的对话具有兴趣。在就读普林斯 顿之前,Echo于乔治城大学获得比较 文学学士学位,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 东亚语言与文化硕士学位。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谈颖娴 博士奖学金 2021–2022 谈颖娴目前是一名耶路撒冷希伯 来大学(HUJI)亚洲研究系的在 读博士生。她的第一篇硕士论文 (HKU,2016)讨论被称为中国合和 禅与日本纯禅之间的教义差异。她的 第二篇硕士论文(HUJI,2019)重新 评估了北周灭佛背后的经济原因。她 现在研究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中国政 权与佛教的关系。她的博士论文从双 重角度探索这个主题:一方面是世俗 政权对佛教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是 佛教的回应。通过参与2019年和2020 年与拔地入云的学习项目以及撰写旭 日2021年“从祇洹林到耶路撒冷”研 讨会纪要,她拓宽了研究视野。 2021 年12月中旬,她举办了在以色列希伯 来大学的首次当代中国佛教摄影展。她的影展命名为“古寺山僧”,将特 别展出作为历史遗迹的国家大寺与散 落于乡村的小寺庙,从二者的共存来 展现中国佛教的多样性。请参阅第45 页影展摘要。请参阅附录W和X“从 祇洹林到耶路撒冷”报告。
Shani GOLDFRAD
硕士奖学金2022 Shani Goldfrad 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 学亚洲研究系印度—印尼专业的硕士 生。她对探索南亚宗教中的语言和声 音概念感兴趣,尤其是在表演的背景 下。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早期佛教思 想中的语言、身体和表演。在她的硕 士论文中,她关注南印度古典音乐中 围绕语言和声音的深奥信仰的表达。此外,Shani Goldfrad 是一位小提琴 演奏者,她可以演奏各种传统音乐。她试图让她的音乐演奏与她在研究中 所追求的思想和理论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