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出版物

 

《华林佛学译丛》

湛如

能仁之教,本溯源于五印,故来兹中土,必借乎象胥。摩腾、法兰,世高、支谶,皆斯之类。契经方典,由此东传。四铪七论,五部分律,得通化导。灵津弗隔,像教缘显。华夏再造佛土,远迈中竺,此为渊源。由此以降,自南朝直至明清之世,汉传佛教又继而东传,遂成为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佛教之本。迄于近世,凭借大航海时代之风潮,佛教又传至欧美,遂成为世界性之宗教,不再偏居于亚州大陆东南之一隅。

自炎汉末始,迄于北宋,因靖康之雯,而中原板荡。中国最后之大规模官府译经活动遂告终结,绵延千载之佛经汉译运动划上句号。过去,随着新经传入与翻译,伴随着译经活动之讲经、注释与思想碰撞,来自印度次大陆之最新佛教思想得以移植,并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而中印间孔道交绝,加以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中国佛教遂失外来滋养之活水。

非仅佛教经典如此,佛教研究亦盅广求博采,兼收并蓄。佛教之现代学术研究非始于东亚,抑来自欧陆。欧州古典学家最先由语言学上发现古印欧语与印度梵语之关联,遂燃起对印度语言与文化之兴趣。对印度古宗教,以及佛教之研究遂得以发端。从印度佛教语言与文献之研究,直至古印度佛教考古发现与历史考订,乃至佛教学学科之正式确立,皆与德、英、法、比、俄等国之佛教现代学术拓荒者有关。尤其是在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等对于作为独立学科之宗教学研究奠基之后,遂使佛教学领域在一百多年中不断开疆辟土。

佛教自此不再仅为居士与出家僧侣等私人信仰观念领域中之个体事宜,而为具在现代学术明确标准限定之下的客观研究对象。旧有思想领域中之主观佛学思想探究,终于雯成了现代宗教学分支下一门可以通过特定学术训练,有着明晰研究进路且有章循之学术研究对象。其领域也从研究者在书斋中天马行空式之臆想,拓展到了宗教哲学、历史、文献、语言、政教关系、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将视野从汉传佛教一门,再在地域上,拓展到了印度早期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蒙藏佛教、朝鲜佛教、日本佛教与越南佛教等诸多领域。此种佛教学科领域上之空前开拓,都远非传统“佛学”这一狭窄的词汇定义所能涵括。对于佛教的个人感性的情感投入,雯成了理性、审慎,纯知识领域的深度探究。随机式的感匮,雯成了盅要投入大量时间且有严格学术训练的社会科学。可以说对于方法论、多语种语言学、跨学科、跨地域等多方面的强调,是使佛教学研究渐渐远离“旧佛学”的关键所在。

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佛教学者,他们摆脱了宗教徒身份之束缚,更与中国传统古代注释家之研究路径迥异。而是采用现代的语言、文献、历史、哲学思想、艺术、社会等诸多学科构建为基础,将佛教学正式纳入了现代学术研究之领域,而不再以那种个人随感式的类手工作坊作法的旧式方法为依皈。这种全新的佛教学研究特别讲究研究方法之可持续性,也即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即使是中人之智,亦可以通过经典与工作语言之学习、文献之搜集考订、历史史实之精研,来重现历史并分析现实,从而摆脱了个人主观好恶的随机性评价与判断。现代佛教学从此不再是一门不可琢磨的、仅供上智之人的玄妙之学,而成为了可以通过师弟相承、具有可持续性、可以一代一代加以积累,并且可以有明确衡量标准的现代之学!这种全新的现代佛教学起源于欧美,又曾在十九世纪末辗转传到了日本,也曾影响到了上世纪初叶中国佛教现代学术的兴起。在近现代佛教学研究的开疆辟土之中,欧美日学者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诸多范围内不但引领风气之先,时至今日仍有大量成果积累仍可兹我等参考借鉴。

具有现代学术意味,从而摆脱旧有解经师路径的新佛教研究正是这种外来研究范式影响之下的产物。中国知识学界对于域外佛教研究的镜鉴,大体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与日本学者的交流。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并且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同一时期清廷之洋务运动。在此种背景下,以南条文雄(1849-1927)为代表之日本佛教知识界很快就走上了向西方佛教学界学习的道路。在此过程之中,有“近代中国复兴之父”称号的杨文会(仁山,1837-1911)也在旅英期间与其交往,并且深深慑服于现代佛教文献学研究之魅力。此后,随着甲午战争失败,中国知识学界向日本学习渐成风潮,

这其中也包括对于日本研究之借鉴。比如杨仁山发表于1913年之《十宗略说》,文中将中国佛教列为十宗而分别解说,即是受凝然(1240-1321)《八宗纲要》影响。释太虚在1922 年创办之武昌佛学院,即由史一如(慧圆居士,1876-1925)将境野哲(黄洋,1871-1933)的《支那佛教史纲》译成汉语来作为学院教材。此后蒋维乔(1873-1958)于1928 年所编纂之《中国佛教史》,亦多参境野之著。而在此风气影响之下,一批留学欧美的佛教学者,如胡适、陈寅恪、汤用彤、周一良等又将这些国家中之佛学研究范式带了回来。

因此,在提升中国佛教研究水准的过程之中,借鉴外来佛教学术研究之工作就特别重要。迄今为止,较大规模佛教学术翻译之先行者,仍为蓝吉富主持编译之百册《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台北: 华宇出版社,1988年)。此套译丛以现代佛教学术眼界来引介了英日重要的现代研究成果,尤其特别重视佛教方法论与佛教文献学,1故自出版以来对于佛教影响巨大,并且在初版三十年之后获得了增订与重刊。2除此之外,另外一套较为重要之译丛为上海玉佛寺之《觉群佛学译丛》,至今为止也出版了至少二十多种高品质的佛教学术译著。再者,在台湾也还有若干零星的佛教译丛相继出现。即使如此,所有这些百年内所翻译之著作,与未曾翻译之大量外文学术研究书籍相比仍不过沧海一粟。

职是之故,在杨钊先生与旭日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发起“华林佛学译丛”这一项目,即希望能够稍补万一,而尽可能多地将

  • 此套译丛前三十册基本为此二类内容。
  • 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10 年在中国书店增订重刊了此套译丛,并将之扩充至151 册,其中第1-97 册为蓝吉富旧编,此后又增加了53 种译著,故成为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佛教学术译丛。

高水准的外文佛教经典著作引介入汉语佛教界。在此,特别感谢杨先生与旭日基金会诸同仁的高瞻远瞩、慷慨解囊!也感谢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网络诸伙伴大学的参与与支持,尤其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及其所领导的《拔地入云》项目团队的精心协调,使得本译丛在短时间内顺利展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我们谨以此些许之努力,希望能够为汉语佛教研究界的未来奠定一些微不足道的基础。此一项目之发轫与发展,端赖学界与教界诸多师友襄助,在此聊赘数语,谨以为序。


  1. 此套译丛前三十册基本为此二类内容。
  2. 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10 年在中国书店增订重刊了此套译丛,并将之扩充至151 册,其中第1-97 册为蓝吉富旧编,此后又增加了53 种译著,故成为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佛教学术译丛。

 

 



咒语、圣像和曼荼罗——密教仪式衍变研究
(Spells, Images, and Maṇḍalas: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筱原亨一 / 着
刘学军 / 译

 

 

 



佛教修行的叙述: 汉传佛典的编辑与翻译研究(筱原亨一自选集)
筱原亨一 / 着
李巍、刘学军、陈志远、邓育渠、汪康、杨凤、金如沙 / 译
纪赟 / 校

 

 


中国佛教舍身攷
贝剑铭 (James A. Benn) / 着
张德伟、李建欣、何泳杉、陈志远 / 译
张德伟、纪赟 / 校

 

 



政治与般若——中国佛教产生中的《仁王经》
欧策理 (Charles D. Orzech) / 着
白照杰 / 译
裴长春、纪赟 /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