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兴地宣布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网络的成立!
旭日全球佛学网络获得了旭日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并于二零一七年一月正式启动。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旭日企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杨钊先生创立了旭日慈善基金会。 该基金会的一个主要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佛教及推动佛学研究。
杨钊博士,广东省惠州市人,香港太平绅士,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 现任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现时主要社会职务有:香港中华总商会终身荣誉会长、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终身荣誉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首席会长、广州暨南大学校董。
1967 年到香港,白手起家, 1974 年创业, 1978 年开始回内地投资设厂,包括服装厂、服装连锁店、房地产业务等。 公司经四次转型,由服装制造发展至服装零售连锁店、再转型为房地产和金融投资业务等。 旭日集团总净资产超过 200 亿港元,在美国、加拿大、新加披、澳洲、新西兰以及中国内地、香港拥有地产、金融和服装业务。 事业成功以后,杨钊先生积极主张,作为现代企业家,应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兼善天下」为己任。 多年来,他带领的旭日集团,为香港、内地及世界其他地方扶贫救灾、兴办教学,所捐金额已超过 31 亿港元。
当前东亚地区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大,其文化风范也越来越鲜明地得以彰显。 伴随这一趋势,许多领域的学者都认识到研究佛教和东亚宗教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过去十年学术研究已经丰富了人们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宗教现象的理解,这部分归功于新文本和文物的发现,以及人种学上的评析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得以发表。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众多学科之间的分野仍然阻碍着佛教和东亚宗教研究方面的创新。 在学术机构中,学者接受的是不同的学术训练,供职于不同的系科,他们相对孤立地进行着各自的研究;很少有人有能力或愿意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的课题。 同样,尽管沟通和交通的便利都能促进对话,但是对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地之内或之间的学术圈来说,文化、语言和地理仍然成为区隔彼此的界限。 通常认为,东亚与欧美学者之间的鸿沟尤其巨大。 科技的发展已经开始令一些问题得以缓解,而这一筹备中的网络所能带来的广泛而长期的学术合作,将帮助植根于北美,欧洲和东亚各地学术机构、众多领域的学者缔造彼此之间永久的专业联系。
来自国际上十一所大学的佛教学教授们共同提议,成立非正式的与法律上自由组合的学术网络计划,推进汉传佛教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 该计划得到了杨钊先生的全力支持。 杨先生亲自担任该全球佛学网络的首席顾问。 具体成员单位如下:
- 哈佛大学,美国
-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以色列
- 北京大学,中国
-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
-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美国
- 剑桥大学,英国
- 汉堡大学,德国
- 香港大学,中国
- 牛津大学,英国
- 耶鲁大学,美国
基金会将为上述合作大学提供不同类型的资助。 对于位于欧洲(剑桥,汉堡,牛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北美(哈佛 , 普林斯顿,耶鲁,加州柏克莱和英属哥伦比亚)的九所合作大学(对位于东亚的两所合作大学──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资助,内容略有不同),基金会每年将为以下项目提供支持:
- 为来自中国大学或其他华语国家或地区的一名高级学者设立的访问教授职位,使其在欧洲或北美的合作大学作三到十二个月的访学。在这些欧美合作大学中,访问教授将定期与佛教和东亚文化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双方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会面。交流内容包括研读一个或一组东亚宗教文本,以及几个公开讲座。
- 为在中国大学或其他华语国家或地区的高年级的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生提供的助研金,使其能在欧洲或北美的合大学作六至十二个月的访学。在欧美大学里,该研究生或博士后将不断与佛教和东亚文化方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包括参与课堂和出席讲座。
- 中国佛教研究奖学金:供学生在中国进行三到六个月的研究。
- 会议基金:供每个成员机构举办佛教与东亚文化研讨会。
- 讲座基金:举办三场关于佛学研究的讲座。
- 东亚佛教研究生奖学金:用于资助来自中国大陆或其他华语国家或地区的、在合作大学注册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学生。
项目决策由诸合作院校的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协同制定。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如下(以进入网络的先后排序 ):
Zhanru 湛如 (北京大学):
历史学博士,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包括佛教与佛教文献、佛教律藏、敦煌佛教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唐代长安与丝绸之路”及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印度古代梵文文艺学经典翻译与研究”等。
Jinhua Chen 陈金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思想史讲座教授(重点为各宗教),曾任加拿大东亚佛教研究员( 2001-2011 )。 研究领域涉及东亚政教关系,中古时期僧传(圣传)文学,佛教圣地,舍利崇拜,佛教与技术革新,以及佛教翻译等领域。 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六部专著,合编七本书籍,发表五十多篇论文。 这些成果曾获众多基金和奖项,包括日本学术振兴会、加拿大国家社科基金( SSHRC )和 Peter Wall 高级研究院、德国洪堡基金会( AV Humboldt Foundation )和马普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以及美国人文研究中心( 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 )等机构的研究基金。 目前领导一项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构佛学与东亚宗教重要面向的国际性与跨学科的庞大项目,由加拿大政府资助并得到国际上诸多名校与基金会的支持。
Michael Friedrich 傅敏怡(德国汉堡大学沼田佛学研究中心)
傅敏怡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史背景下的中国佛教,尤其是六世纪形成期,和现当代中国佛教史的书写。他指导数项硕士和博士生研究项目,并主持《亚洲、非洲、与欧洲写本文化》 项目。
Stephen F. Teiser 太史文(普林斯顿大学)
太史文担任铃木大拙佛学研究教授,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的讲座教授。 他的领域是佛教与中国宗教,其研究运用文字材料、写本、以及丝路遗留下来的艺术和物质资料,追溯文化之间的互动。 他担任普林斯顿跨院系东亚研究项目的主任。 在 2014 年他荣获普大 McGraw 教学中心颁发的人文学科研究生指导奖,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敦煌的仪礼写本,并主编多种学术文集。
Stefano Zacchetti 左冠明 (牛津大学):
左冠明教授是沼田惠范佛学讲座教授、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研究员。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早期 (公元 2 - 5 世纪)汉译佛典、梵文和汉文大乘佛典、汉译佛典的历史,以及中国佛教(特别是早期的中国佛教注疏)。 左冠明教授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包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相关工作:基本文本和注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吉尔吉特手稿版本 ; 《大智度论》的研究和翻译) ,早期佛教解经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大藏经的形成。
Imre Galambos 高奕睿(剑桥大学)
在中国天津和匈牙利进行了多年的学习与研究后,高奕睿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战国时期中国文字正字法的相关研究。 在博士毕业后,高奕睿入职大英图书馆,参与国际敦煌研究项目。 由此开始敦煌手稿的研究以及中世纪中国的写本文化研究。 在大英图书馆工作十年后,他于 2012 年前往 剑桥执教。
Eric Greene 葛利尹(耶鲁大学):
葛利尹是耶鲁大学宗教学助理教授。 其研究 方向为中世纪中国佛教,尤其是在印度佛教与 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与融合后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他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禅定,包括印度禅定传统向中国传播的历史,中国特色的禅定方式的产生,以及佛教忏悔和赎罪的仪式。 此外,他的出版物还涉及早期禅宗历史、丝绸之路佛教绘画、以及现代心理学术语与西方解读佛教的影响。
Robert Sharf 夏复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夏复担任柏克莱陈廷骅杰出教授席位。 他的研究重心主要为中世纪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学),并对日本佛教、佛教艺术、仪式研究以及宗教研究中的方法论相关内容也有所涉猎。 除了任职于柏克莱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外,他同时也是同校佛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还是几个杂志与丛书的编委,包括《国际佛学研究协会杂志》、《中国宗教研究杂志》、《日本宗教研究》、以及与夏威夷大学出版社联袂出版的《黑田学院佛学研究丛书》 。
Eugene Wang 汪悦进 (哈佛大学):
汪悦进(哈佛大学 1997 年博士) 1996 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随后于 1997 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大学。 2005 年,他成为哈佛大学亚洲艺术的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讲座教授。 2005 年担任古根海姆研究员,同时也是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和盖蒂奖金的获得者。 他曾经担任《佛教百科全书》(麦克米伦, 2004 )的艺术史副主编。 他在中国艺术史方面的学术成果涉猎广泛,从古代墓葬艺术直到现当代中国影视艺术。 与此同时,他也是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高级研究中心的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以及《艺术通报》编委会的成员。
GUANG Xing 广兴(香港大学)
广兴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课程主任,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07年度佛教与当代社会访问教授,新加坡佛教学院2010-2014年度佛学研究访问教授,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2013-2014年度通信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早期佛教」、「中译阿含经与南传尼柯耶的对比研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国佛教伦理」等主题。主要著作有《佛陀观的演变与发展》(英文版)由英国ROUTLEDGE 2005出版,《人间佛陀-历史佛陀观》(中文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已完成的研究课题是《中国佛教孝道研究》和《佛教与中国文化》,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是《佛教与当代社会》与《早期佛教思想》,并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如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Asian Philosophy and Journal of Law and Religion etc.
Menahem Blondheim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Menahem Blondheim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与通讯传播系的Karl and Matilda Newhouse讲座教授。目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宗教的交流以及宗教在过去和当下的媒体传播。目前他是希伯来大学罗斯伯格国际学院本科教育学术主任,此前他是哈里·杜鲁门和平促进研究所负责人。
网络共同经理:
贝薇姬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vicky.baker@ubc.ca
王丽娜 (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 ):wang_shuwen@126.com
通讯官:
李佩儒(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carol_lee@ub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