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高興地宣布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網絡的成立!
旭日全球佛學網絡獲得了旭日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並於二零 一七年 一月正式啟動。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旭日企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楊釗先生創立了旭日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的一個主要宗旨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佛教及推動佛學研究。
楊釗博士,廣東省惠州市人,香港太平紳士,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現任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現時主要社會職務有:香港中華總商會終身榮譽會長、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終身榮譽會長、香港廣東社團總會首席會長、廣州暨南大學校董。
1967年到香港,白手起家,1974年創業,1978年開始回內地投資設廠,包括服裝廠、服裝連鎖店、房地產業務等。公司經四次轉型,由服裝製造發展至服裝零售連鎖店、再轉型為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業務等。旭日集團總淨資產超過200億港元,在美國、加拿大、新加披、澳洲、新西蘭以及中國內地、香港擁有地產、金融和服裝業務。事業成功以後,楊釗先生積極主張,作為現代企業家,應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兼善天下」為己任。多年來,他帶領的旭日集團,為香港、內地及世界其他地方扶貧救災、興辦教學,所捐金額已超過31億港元。
當前東亞地區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大,其文化風範也越來越鮮明地得以彰顯。伴隨這一趨勢,許多領域的學者都認識到研究佛教和東亞宗教具有極大的重要性。過去十年學術研究已經豐富了人們對歷史上的和當代的宗教現象的理解,這部分歸功於新文本和文物的發現,以及人種學上的評析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得以發表。盡管取得了這些進步,眾多學科之間的分野仍然阻礙著佛教和東亞宗教研究方面的創新。在學術機構中,學者接受的是不同的學術訓練,供職於不同的系科,他們相對孤立地進行著各自的研究;很少有人有能力或願意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審視他們的課題。同樣,盡管溝通和交通的便利都能促進對話,但是對歐洲、北美和東亞三地之內或之間的學術圈來說,文化、語言和地理仍然成為區隔彼此的界限。通常認為,東亞與歐美學者之間的鴻溝尤其巨大。科技的發展已經開始令一些問題得以緩解,而這一籌備中的網絡所能帶來的廣泛而長期的學術合作,將幫助植根於北美,歐洲和東亞各地學術機構、眾多領域的學者締造彼此之間永久的專業聯系。
來自國際上十所大學的佛教學教授們共同提議,成立非正式的與法律上自由組合的學術網絡計劃,推進漢傳佛教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該計劃得到了楊釗先生的全力支持。楊先生親自擔任該全球佛學網絡的首席顧問。具體成員單位如下:
- 哈佛大學,美國
-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以色列
- 北京大學,中國
- 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國
- 劍橋大學,英國
- 漢堡大學,德國
- 香港大學,中國
- 牛津大學,英國
- 耶魯大學,美國
基金會將為上述合作大學提供不同類型的資助。對於位於歐洲(劍橋,漢堡,牛津)和北美(哈佛,普林斯頓,耶魯,加州柏克萊和英屬哥倫比亞)的八所合作大學(對位於東亞的兩所合作大學──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的資助,內容略有不同),基金會每年將為以下項目提供支持:
- 為來自中國大學或其他華語國家或地區的一名高級學者設立訪問教授職位,使其在歐洲或北美的合作大學作三到十二個月的訪學。在這些歐美合作大學中,訪問教授將定期與佛教和東亞文化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雙方每周或每兩周進行一次會面。交流內容包括研讀一個或一組東亞宗教文本,以及幾個公開講座。
- 為在中國大學或其他華語國家或地區的高年級的研究生或博士後提供助研金,使其能在歐洲或北美的合作大學作六至十二個月的訪學。在歐美大學裏,該研究生或博士後將不斷地與佛教和東亞文化方面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包括參與課堂討論和出席講座。
- 中國佛教研究獎學金:供學生在中國進行三到六個月的研究。
- 會議基金:供每個成員機構舉辦佛教與東亞文化研討會。
- 講座基金:舉辦三場關於佛學研究的講座。
- 東亞佛教研究生獎學金:用於資助來自中國大陆或其他華語國家或地區的、在合作大學註冊學習研究生課程的學生。
項目決策由諸合作院校的代表組成的指導委員會協同制定。指導委員會委員,名單如下(以進入網絡的先後排序 ):
Zhanru 湛如 (北京大學):
歷史學博士,印度語言文學博士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
研究領域包括佛教與佛教文獻、佛教律藏、敦煌佛教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唐代長安與絲綢之路”及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 “印度古代梵文文藝學經典翻譯與研究”等。
Jinhua Chen 陳金華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思想史講座教授(重点爲各宗教),曾任加拿大東亞佛教研究員(2001-2011)。研究領域涉及東亞政教關係,中古時期僧傳(聖傳)文學,佛教聖地,舍利崇拜,佛教與技術革新,以及佛教翻譯等領域。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六部專著,合編七本書籍,發表五十多篇論文。這些成果曾獲眾多基金和獎項,包括日本學術振興會、加拿大國家社科基金(SSHRC)和 Peter Wall 高級研究院、德國洪堡基金會(A. V. Humboldt Foundation)和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以及美國人文研究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等機構的研究基金。目前領導一項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構佛學與東亞宗教重要面向的國際性與跨學科的龐大項目,由加拿大政府資助並得到國際上諸多名校與基金會的支持。
Michael Friedrich 傅敏怡 (德國漢堡大學沼田佛學研究中心):
傅敏怡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史背景下的中國佛教,尤其是六世紀形成期和現當代中國佛教史的書寫。他指導數項碩士和博士生研究項目,并主持《亞洲、非洲、與歐洲寫本文化》項目。
Stephen F. Teiser 太史文 (普林斯頓大學):
太史文擔任鈴木大拙佛學研究教授,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的講座教授。他的領域是佛教與中國宗教,其研究運用文字材料、寫本、以及絲路遺留下來的藝術和物質資料,追溯文化之間的互動。他擔任普林斯頓跨院系東亞研究項目的主任。在2014年他榮獲普大McGraw 教學中心頒發的人文學科研究生指導獎,他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敦煌的儀禮寫本,并主編多種學術文集。
Stefano Zacchetti 左冠明 (牛津大學):
左冠明教授是沼田惠範佛學講座教授、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的研究員。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早期 (公元2-5世紀)漢譯佛典、梵文和漢文大乘佛典、漢譯佛典的歷史,以及中國佛教(特別是早期的中國佛教註疏)。左冠明教授目前從事的研究項目包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相關工作:基本文本和註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吉爾吉特手稿版本;《大智度論》的研究和翻譯),早期佛教解經文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大藏經的形成。
Imre Galambos 高奕睿(劍橋大學):
在中國天津和匈牙利進行了多年的學習與研究後,高奕睿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了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為戰國時期中國文字正字法的相關研究。在博士畢業後,高奕睿入職大英圖書館,參與國際敦煌研究項目。由此開始敦煌手稿的研究以及中世紀中國的寫本文化研究。在大英圖書館工作十年後,他於2012年前往劍橋執教。
Eric Greene 葛利尹(耶魯大學):
葛利尹是耶魯大學宗教學助理教授。其研究 方向為中世紀中國佛教,尤其是在印度佛教與 中國本土文化碰撞與融合後產生的中國化的佛教。他近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禪定,包括印度禪定傳統向中國傳播的歷史,中國特色的禪定方式的產生,以及佛教懺悔和贖罪的儀式。此外,他的出版物還涉及早期禪宗歷史、絲綢之路佛教繪畫、以及現代心理學術語與西方解讀佛教的影響。
Robert Sharf 夏復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夏復擔任柏克萊陳廷驊傑出教授席位。他的研究重心主要為中世紀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學),並對日本佛教、佛教藝術、儀式研究以及宗教研究中的方法論相關內容也有所涉獵。 除了任職於柏克萊的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外,他同時也是同校佛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還是幾個雜志與叢書的編委,包括《國際佛學研究協會雜志》、《中國宗教研究雜志》、《日本宗教研究》、以及與夏威夷大學出版社聯袂出版的《黑田學院佛學研究叢書》。
Eugene Wang 汪悅進 (哈佛大學):
汪悅進(哈佛大學 1997年博士)1996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隨後於1997年開始執教於哈佛大學。2005年,他成為哈佛大學亞洲藝術的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講座教授。2005年擔任古根海姆研究員,同時也是美國學術團體協會和蓋蒂獎金的獲得者。他曾經擔任《佛教百科全書》(麥克米倫,2004)的藝術史副主編。他在中國藝術史方面的學術成果涉獵廣泛,從古代墓葬藝術直到現當代中國影視藝術。與此同時,他也是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高級研究中心的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以及《藝術通報》編委會的成員。
GUANG Xing 廣興(香港大學):
廣興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Menahem Blondheim(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Menahem Blondheim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與傳播系的Karl和Matilda Newhouse的講座教授。他的研究目前專注於世界宗教的交流以及過去和現在的宗教傳播。他目前是希伯來大學羅斯伯格國際學院本科教育的學術主任。在此之前,他是哈里·杜魯門和平促進研究所的負責人。
網絡共同經理:
貝薇姬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vicky.baker@ubc.ca
王麗娜 (北京大學/中國國家圖書館 ):wang_shuwen@126.com
通訊官:
李佩儒(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carol_lee@ub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