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生

刘朋朋(同济大学) 访学时间:2022年2月-2023年2月

刘朋朋,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研究生期间完成论文《中国佛经翻译批评的历时描写研究》,凭此获得硕士学位。博士期间,继续拓展相关领域,现从事汉语佛典英译研究,拟撰写相关主题博士论文。

张青(四川大学)

访学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9月

张青,四川大学在读博士生,佛教文学专业,硕士期间主修比较文学。研究方向为原始佛教、敦煌佛教文献等。

范少鹏(现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月

范少鹏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是宗教学,他曾作为访问研究生在台湾政治大学交流。现阶段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明清时期(16-18世纪)中国天主教思想和佛教哲学的对话,他仍关注中国佛教中的净土思想与西方基督宗教中的终末论。除此之外,他曾研究过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祖母神“萨天巴”,以及相关文献《嘎茫莽道时嘉》。他的论文曾发表在《法音》《中国天主教》《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蓝皮书》等出版物上。

甘思奇(现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月

甘思奇,生于中国上海,本科就读于河海大学会计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学术兴趣为佛教文献,特别是梵、藏文献的研究。他亦对宗教仪式的研究抱有兴趣。

乐晶(华东师范大学)

访学时间:2018年1月-2019年9月

乐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民间宗教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佛教文化传播。目前从事中国佛教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方面的研究。

李巍(北京大学)

访学时间:2018年9月-2019年8月

李巍,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他的研究关注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硕士论文《吉藏<中观论疏>中的譬喻研究》集中讨论三论宗大师吉藏(549-632)注解《中论》所用譬喻。博士阶段继续佛教文学的相关研究,关注六朝佛教譬喻文学。

傅及斯(复旦大学)

访学时间:2017年12月-2018年11月

傅及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古典文献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敦煌本《华严经》整理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佛教文献学。目前从事吐蕃时期敦煌汉文文献的整理工作。

郑佳佳(中国人民大学) 访学时间:2018年9-12月

郑佳佳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他的学术兴趣集中于唐代和宋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他以硕士论文《契嵩禅宗谱系说研究——以“传法正宗”三书为中心》而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他如今正在撰写博士论文,论题为《唐代佛教内道场研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生

姜虎愚(武汉大学)

访学时间:2018年9月-2019年8月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武汉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中古早期的华北社会与宗教景观。硕士至博士在读期间,曾多次参加佛教与东亚文化寒/暑期班并提交论文两篇,其中《中古早期造像记的书写形式与祈愿序列》获得主办方颁发优秀论文奖。 2018年7月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研究学会年会亚洲分会,提交论文《沉默与断裂:佛图澄与武乡南神山的信仰景观》。

 

耶鲁大学访学生

林啸(北京大学)

访学时间:2017年10月-2018年9月

林啸,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2017-2018年度获得旭日佛学网络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生在耶鲁大学宗教系交流。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敦煌遗书丶中古中国的禅净融合及佛经注疏。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包括早期禅经中不同类型的禅观与印度传统禅观之间的差异与区别丶观佛禅在中古中国的流传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