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Lecture: Lecture series on “Text · Image · Cultural Exchange” by Professor Chen Ming

系列講座「文本 · 圖像 · 文化交流」

(Conducted in Putonghua) Lecture series “Text · Image · Cultural Exchange” by Professor Chen Ming

 

Speaker 嘉賓講者: Prof. Chen Ming 陳明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irector and Professor,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及教授)

Date & Time 日期&時間:

  • Lecture 講座 1: 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 7pm-9pm
  • Lecture 講座 2: Wednesday, August 20, 2025 | 7pm-9pm
  • Lecture 講座 3: Friday, August 22, 2025 | 7pm-9pm

Venue 地點: 香港大學梁銶琚樓

Organizers 主辦機構: HKU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Sponsor 贊助機構: Glorisun Charity Foundation 旭日慈善基金

 

About the speaker 嘉賓講者:
Prof. Chen Ming 陳明教授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及教授

 

陳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院長、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興趣為印度古代語言文學、佛經語言與文獻、中印文化交流史、絲綢之路醫學文化史、東方古代文學與圖像研究。已出版《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2002)、《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2013)、《文本與語言:出土文獻與早期佛經比較研究》(2013)、《印度佛教神話:書寫與流傳》(2016)、《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詞語研究》(2018)、《天竺大醫:耆婆與〈耆婆書〉》(2021)、《絲路梵華:出土文獻所見中印文學交流研究》(2025)等多部專著。近期關注全球史視野下的東西方藥物交流、近現代中印人文交流史研究等專題。

 

 

Lecture 講座 1: 天竺大醫:耆婆故事及圖像的跨文化想像

Date & Time 日期&時間: 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7pm-9pm |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Venue 地點: 香港大學梁銶琚樓1/F KK102

Abstract 摘要: 耆婆(Jīvaka)是與佛陀同時代的一名醫生,因為醫術高超,在漢譯佛經中,他被稱為“醫王”。而在以印度教理論為基礎的傳統醫學典籍中,耆婆並未獲得佛教醫王這樣的地位。中古以來,耆婆的故事、傳說與圖像不僅僅出現在中亞犍陀羅地區,也流傳到中国西域的克孜爾、于闐、敦煌等絲綢之路的重鎮,並東傳到東亞的朝鮮半島與日本;與此同時,它們還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流傳到東南亞的多個地區。本講在廣泛搜集耆婆相關圖像的基礎上,重點分析這些圖像在南亞、中國西北地區、東南亞、東亞的不同表現類型及其跨文化流傳的特點,從而揭示長時段、多區域、多民族的人們對耆婆圖像的不同想象,以及形成這些想象的具體原因。

 

Lecture 講座 2: 二鼠侵藤:譬喻故事的文本與圖像的跨文化流變

Date & Time 日期&時間: Wednesday, August 20, 2025, 7pm-9pm |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Venue 地點: 香港大學梁銶琚樓1/F KK101

Abstract 摘要: “二鼠侵藤”是一個在歐亞流傳甚廣的譬喻故事。本講一方面追溯該譬喻在古代印度的多個源頭,分析該譬喻以佛教文獻為中介在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流變,同時考察該譬喻在西亞民間故事集《凱里來與迪木奈》以及歐洲《伯蘭及約瑟夫書》等文獻中的傳播,梳理該譬喻在古代歐亞的雙向與多維度的傳承,比較該譬喻的涵義在不同時空的宗教與文化場域中的異同,為古往今來的人們在跨文明語境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實例。另一方面,全面搜集與系統梳理過該譬喻在古代亞歐多語種插圖本中的圖像以及與該故事相關的、以非插圖本形式呈現的圖像,闡釋在全球化來臨之前,東方民間智慧在歐洲的已有圖像呈現,破除西方(歐洲)中心主義的迷思,加深對古代亞歐文學、藝術與文化交流複雜性的認知,並進一步思考中古中國對域外文化的選擇與吸收的複雜過程,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文明互鑒。

 

Lecture 講座 3: 印度兩大史詩在亞洲的圖像呈現

Date & Time 日期&時間: Friday, August 22, 2025, 7pm-9pm |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Venue 地點: 香港大學梁銶琚樓2/F KK201

Abstract 摘要: 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印度古代文學與文化的經典之作,二者不僅有多語種的文本(縮略本、改寫本、譯本、轉譯本等),而且以豐富多彩的圖像形式(石刻、壁畫、雕塑、插圖等)在亞洲多個地區進行跨文化的流傳。本講主要梳理《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多元圖像製作歷程,並指出在中世紀之後的印穆宗教衝突的大背景下,史詩圖像中的人物與主旨是現實政治及社會生活的投射,史詩的插圖本也成為雙方鬥爭的象徵。贊助製作史詩的插圖本,其目的要麼是為了理解印度本土的宗教與文化,或者是迎合帝王的個人愛好;要麼是為了搶奪印度宗教的話語權、凝聚本土宗教的信仰和傳統,或者是為了強化抗擊外來宗教政權的鬥志。因此,梳理兩大史詩圖像的製作與呈現過程及其流傳變化,有利於加深對印度古代文學、文化和宗教複雜性的認知,也可以領悟亞洲不同地區對印度文學和文化的接受與改寫的複雜情形,以增強對古代亞洲內部的文明互鑒特性的理解。

 

See the original event posting here.

Download the original lecture poster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