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 Crosby 寇思璧(牛津大學)
Kate Crosby於2022年加入了牛津大學並擔任沼田佛教研究教授。在她從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遷至牛津之前,Kate曾先後任職於愛丁堡大學、蘭開斯特大學、卡迪夫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除了研究生和博士期間在牛津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藏文、印度宗教和佛教以外,Kate也曾就讀於漢堡大學和凱拉尼亞大學。除此之外,她還師從來自浦那、瓦拉納西和加德滿都的傳統教師們。她研究主要涵蓋了梵文、巴利文和與近世及現代上座部佛教修行相關的巴利語地方文學,其中主要包括了近世冥想修行及其與當代冥想技巧之間的關係。她也曾在大部分上座部佛教人口較多的國家進行過實地田野考察。她的出版物包括了關於寂天(Śāntideva)所著的《入菩提行論》(Bodhicaryāvatāra)的翻譯和研究(與 Andrew Skilton合著,1994 年);《摩訶婆羅多:女性與夜深人靜》(2009);《傳統上座部佛教及其現代壓制》(2013年);《上座部佛教:連續性、特性、多樣性》(2014);和《深奧的上座部佛教:關於被遺忘的東南亞冥想傳統的故事(2020年)。
Imre Galambos 高奕睿(劍橋大學)
在中國天津和匈牙利進行了多年的學習與研究後,高奕睿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了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為戰國時期中國文字正字法的相關研究。在博士畢業後,高奕睿入職大英圖書館,參與國際敦煌研究項目。由此開始敦煌手稿的研究以及中世紀中國的寫本文化研究。在大英圖書館工作十年後,他於2012年前往劍橋任教至今。
HE Huanhuan 何歡歡 (Zhejiang University 浙江大學)
He Huanhuan 何歡歡,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梵文、佛教哲學、印度哲學。現任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佛教數字資源中心董事;曾任東京大學、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JSPS研究員,哈佛大學南亞學系合作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等。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榮獲第七屆「教育部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內外科研項目十餘項,已出版著作《中觀心論>及其古注<思擇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勝論經》(商務印書館)兩部,發表中、英、日文章五十餘篇。
LI Ling 李翎 (Si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學)
Li Ling is a Professor at Sichuan University in Chengdu China. She earned her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Jin Weinuo.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art from the Han to the Tang, with a concentration on Tibetan Buddhist Art. From 2002, Li Ling worked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before moving to Sichuan University in 2018.
Robert Sharf 夏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夏復擔任柏克萊陳廷驊傑出教授席位。他的研究重心主要為中世紀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學),並對日本佛教、佛教藝術、儀式研究以及宗教研究中的方法論相關內容也有所涉獵。除了任職於柏克萊的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外,他同時也是柏克萊佛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還是幾個雜志與叢書的編委,包括《國際佛學研究協會會刊》、《中國宗教研究雜志》、《日本宗教研究》、以及黑田研究院與夏威夷大學出版社聯袂出版的《黑田佛學研究叢書》。
Kai SHENG 聖凱 (Tsinghua University 清華大學)
聖凱,1972 年生。現為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首席專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佛學研究》主編。研究領域為南北朝佛教學派、儒佛道三教關係、中國佛教社會吏、近現代佛教、佛教與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中國佛教懺法研究》《攝論學派研究》《晉唐彌陀淨土的思想與信仰》《中國佛教信仰與生活史》《南北朝地論學派思想史》,與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等。《攝諭學派研究》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第五屆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
Yinggang Sun 孫英剛(浙江大學)
孫英剛,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本科、碩士)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碩士、博士),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Ph.D.)。先後任教於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現為浙江大學長聘教授、歷史學院常務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浙江大學佛教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史學會理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客座職務包括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客座副教授和研究員(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Research Fellow in East Asian Studies,2015年9月—2016年3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2012年10月—12月)等、日本中央大學客座教授(2017年12月)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2014年度客員研究員等。
田海(Barend TER HAAR)(漢堡大學)
田海在漢堡大學教授中國研究,重點關注文化和宗教歷史。雖然他首先是一個社會和文化歷史學家,但鑒於宗教對中國傳統生活的極端重要性,他迄今為止的大部分研究都涉及宗教現像。此外,他還在種族認同,暴力和恐懼以及社會組織等問題上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是要證明傳統文化和文化模式依然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他為能夠閱讀荷蘭語的人寫有一部關於中國的歷史,題為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until 1911”(荷蘭語:Het Hemels Mandaat: De Geschiedenis van het Chinese Keizerrijk)(AUP: Amsterdam,2009),對中國的歷史頗致匡正之力。他有關中國一個非宗教團體——“無為教”(從16世紀末至今)的研究已被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為 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Zhan Ru 湛如(北京大學)(主任委員)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研究領域包括佛教语言與佛教文獻、佛教律藏、敦煌文献、印度佛教石窟寺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唐代長安與絲綢之路”及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印度古代梵文文藝學經典翻譯與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1.《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2.《浄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禅苑清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 《西明東夏:唐代西明寺與絲綢之路》(兩卷本),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5. Disciplinary Rituals in Dunhuang Buddhism, Leiden: Brill,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