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楊增

2022

楊增博士的專業領域為東亞佛教和文化交流。他當前的研究興趣在探討宗教活動的感通與現實政治思維的交互,藉此以達到對宗教史更富同情和均衡的理解。眼下他正擴充其博士論文的研究,即通過對不空三藏的生平揭示密教在中唐的興衰。關鍵的一段在於《仁王經》念誦等活動在國家資助下導演並宣傳一系列神蹟,客觀上幫助唐廷安度內外憂患。此前楊博士的研究是新羅文豪崔志遠的傳記並英譯其文集(合作)。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侯笑明
2022–2024

侯笑明,2022–2024年加州伯克利大學旭日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佛教的跨文化傳播,佛典翻譯與詮釋。2013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國語言文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第二專業。2022年博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巴黎文理研究大學(EPHE/PSL)宗教與思想體系專業。博士階段研究主題為2至6世紀的中國佛教解經實踐對翻譯禪法的重塑。2015年碩士畢業於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亞洲研究方向。

 

漢堡大學

寂照博士法師

2021

在負笈印度新德里之前,寂照法師在北京的中國佛學院久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在新德里期間,他先是在新德里大學的佛學系取得碩士學位,然後在尼赫魯大學的梵文於印度學研究系取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研究菩薩十地 (英文博論題為:A Comparative Study of Daśabhūmi: With reference to Daśabhūmikā and Mahāvastu avadāna)。他原定於2020年應邀展開在漢堡大學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但因疫情延期到2021年。在漢堡博士後期間,他預期將深化博士論文主題的研究、並將博論擴展成書出版。

 

哈佛大學 

廖彩羽
2022
廖彩羽博士目前是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的博士後,她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佛學系,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的佛教考古系。廖彩羽的博士論文方向為犍陀羅佛教敘事圖像,研究犍陀羅的雕刻題材與漢文佛典的關係。她的研究重點是印度、中國和中亞的早期佛教藝術,包括與之相關的主要文學資料,冀希通過學術研究,更多地瞭解與貼近佛教本懷。研究興趣:印度、中國和中亞的早期佛教藝術;佛教史; 佛教文字與圖像的關係。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Yael SHIRI

2022

Yael Shiri 於2020年在倫敦大學SOAS獲得宗教與哲學博士學位。她是2021年欽哲基金會佛教研究傑出博士論文獎的得主。畢業後,她曾在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法國巴黎])和特拉維夫大學歷史研究學院(以色列)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她的研究重點是印度佛教文學和藝術中的自我表現,特別是《十誦律》成員的敘述傳統。
沈陽
 2022
沈陽是一位宗教和世俗主義的文化人類學家。她於2019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在2021–2022學年作為弗萊堡—旭日研究員來到耶路撒冷之前,沈陽是在德國的位於哥廷根的馬克斯-普朗克宗教和民族多樣性研究中心做博士後。2022年底,沈陽將加入中國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擔任人類學專業的“百人計畫”的研究員和助理教授。

 

北京大學 

李含冰
2020–2022
李含冰,現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全職博士後,研究重點為北宋前中期傳入的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問題。李含冰於200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學院並獲得學士學位,2011年於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並將其研究興趣投向北宋文獻與文學。其碩士學位論文《秦觀的思想學術與詩歌創作》重點關注了秦觀 (1049–1100) 詩歌中表達的道家思想,並以其交遊詩為線索探討了蘇轍等蘇門文人對秦觀思想的影響。2016年入讀清華大學文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以學位論文《宋太宗、真宗兩朝譯成密部經研究》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在學期間重點關注記載於唐宋內外文獻中的佛教在漢地的傳播、實踐等內容,旁及同期佛教在藏地的發展,在編目、勘同等文獻工作的基礎上就北宋前中期印度佛教進入漢地的文本翻譯及其傳修做了基礎性的研究清理工作。
李兮
2020–2021
李兮,女,1987年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10年保送清華大學歷史系,攻讀中國史碩士,師從張國剛教授,專業為隋唐五代史。2013保送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張國剛教授。獲中國史博士學位。2020年5月至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語系擔任博士後,合作導師湛如。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社會生活史、婦女史、佛教史。博士論文《禮經釋典,母恩婦則:中古佛教、女性與儒家家庭倫理》,獲2020年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