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22):279–284
(本文屬於專刊《「文本與圖像」與「佛教傳記」》專刊

PDF 全文下載

 

作者、譯者介紹

 

CHANG Qing 常青
北京大學考古系學士與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主修中國石窟寺藝術。曾在龍門石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1999年來到美國研究、學習與定居。曾在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作高級訪問學者,後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作博士後研究,在北卡大學亞克蘭藝術博物館、佛羅里達州瑞格林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策展人。2010年以後,在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任博士後講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並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亞州藝術博物館擔任研究策展人。自2018年起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14種專著、100余篇中英文研究論文。

FAN Jingjing 范晶晶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亞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梵語文學、佛教文獻等,出版專著《緣起——佛教譬喻文學的流變》、譯著《印度諸神的世界——印度教圖像學手冊》,發表相關論文多篇。

GUO Lei 郭磊
韓國東國大學歷史系文學博士(博士論文:《新羅五臺山文殊信仰研究》)。目前就職於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學術院,專攻韓國古代佛教史,關注中國與韓國、日本的中古佛教史交流。發表《義相的華嚴思想與中國佛教》《韓國密教略考》《新罗佛教的密教特质》《新羅慈藏參五臺山之考辯》等有關中韓佛教關係論文多篇、出版有歷史傳記小說《元曉大師》《義相大師》。

HUNG Yu-han 洪昱函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與儒學,同時涉略明清思想史與文化史。已發表文章為〈論理雅各譯釋《詩經》對朱熹淫詩解之評議〉。

LIU Yi 劉屹
1972年生於北京,2000年博士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專業領域為敦煌學、中古宗教史。已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國內外各種專業學術刊物、論文集上發表專題論文、研究書評、譯稿等近150篇,出版專著和論文集8部。2017年以前硏究重心在中古道教歷史與文獻,2017年以來轉向佛教史與佛教文獻硏究。

SCHOPEN Gregory 簫本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榮休傑出教授。研究主要專注於印度僧人的寺院生活。通過考察經典以外的材料,尤其是不常用的諸如印度佛教石刻,其諸多學術著作將研究領域從佛教教義中描繪的佛教,轉移到了佛教徒實際生活的更現實的場景,這些生活曾經(現在仍然)與經濟領域緊密交織。1985年,憑藉在宗教史領域的成就獲得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Grant)。2015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主要論文收集成包括《佛教僧侶與商業事務》(Buddhist Monks and Business Matters)之內的三大部,為佛學界公認的經典之作。

SHI Jiangang 石建剛
西北工業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兼職教授、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等。主要從事石窟寺考古與藝術、敦煌學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陝北宋金石窟多元文化特性研究”、陝西省社科基金“陝北宋金石窟與黨項/西夏佛教藝術關係研究”等各類科研項目8項。出版獨著《延安宋金石窟調查與研究》,參與編著《陝西石窟内容總錄·延安卷》《陝西石窟内容總錄·榆林卷》《延安石窟碑刻題記》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WANG Bangwei 王邦維
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梵文及漢文佛教文獻、佛教史、中印文化關係尤其是中國求法僧法顯、玄奘、義淨著作等方面的研究。自1984年起在中國(包括臺灣)以及德國、法國、印度、日本、瑞典、愛沙尼亞、荷蘭、美國、丹麥、尼泊爾出版或發表有多種學術著作和多篇學術論文。自2009年起兼任印度那爛陀大學理事會理事。

WEI Xiaomei 未小妹
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為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館員,主要從事佛教美術研究和展覽文案工作。發表論文有《如意輪觀音造像考察——以巴蜀石窟為主》(《2014年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四川美術學院硕士学位论文《如意輪觀音圖像的流傳、改寫與誤讀——以巴蜀石窟造像調查為基礎》(2016年);《千手觀音文本與圖像關係探討(一):諸經簡況及辨偽》(《大足學刊》,2020年);《千手觀音文本與圖像關係探討(二):四十手法與諸天鬼神》(《大足學刊》,2021年)。

WU Wei 武微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候選人,主要致力於中古時期道教文學、宗教傳記、道教女性以及佛道教關係的研究。

YANG Qilin 楊奇霖
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2009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專業本科。在傅傑教授指導下完成本科論文《梁隋釋氏繫年考證》。2013年9月經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師從陳尚君先生,2019年獲博士學位。主要關注中國文獻與佛教史,對禪宗早期譜系書寫與建構有所涉獵,後興趣轉為清代佛教史、漢藏佛教文獻與交流。

YAO Qilin 姚淇琳
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大學(原四川外語學院),現為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館員,主要從事大足石刻研究英文文獻翻譯、大足石刻宣傳推廣、大足石刻旅遊景區標準化建設等工作。發表論文主要有有《大足石刻宋代兩組取經圖簡說》(《敦煌研究》,2015年);《大足石刻宋代兩組取經圖簡說》(《敦煌研究》,2015年);“藝術涅槃——大足石刻展”文字翻譯(大足石刻博物館常設展覽,2015年);《圖像的記憶——編〈大足石刻歷史圖版〉劄記》(《大足學刊》,2019年);《十聖觀音敘說——以大足石刻為中心的考察》(《石窟寺研究》,2019年);《大足石刻全集》目錄翻譯(2019年);《千手觀音文本與圖像關係探討(一):諸經簡況及辨偽》(《大足學刊》,2020年)。

ZHANG Chongzhou 張重洲
陜西武功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中國史博士、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CSC)公派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在站博士後、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西域史、佛教史。在《敦煌學輯刊》《佛學研究》《宏德學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古高昌佛教與社會研究”,中國博士後面上基金項目“4-8世紀西域佛教與民族社會關系研究”。參與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

ZHANG Yu 張煜
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復旦大學中文系佛教與中國文學方向博士,南京大學宗教系東方哲學與宗教博士後,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著有《心性與詩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譯有太史文《〈十王經〉與中國中世紀佛教冥界的形成》等。現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學,尤著力於佛教經律論中的本生故事與中國中古敘事文學的關係。

ZHAO You 趙悠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助理教授。博士論文聚焦於維摩詰多層次的人物形象從印度語境到漢語語境的變化。除二至五世紀佛教經典的翻譯和傳播以外,還關注早期的印度形上學與語言思想。近期發表包括:《未轉之輪:〈轉法輪經〉(T109)研究》(JIABS 2020)、《早期印度哲學中時間概念的演變——從波檀闍利到伐致訶利》(《外國哲學》2018);並合譯有柯嘉豪著《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2015)。

ZHENG Jiajia 鄭佳佳
1986年生,安徽安慶人。2020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獲得博士學位。曾于2018年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短期訪學。2020年8月起進入浙江財經大學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唐宋佛教史研究。發表論文有《論佛日契嵩的孝道觀——以〈輔教篇·孝論〉為中心》《論契嵩禪宗譜系說對菩提達摩的考證》《唐代狂僧的教化行跡及其內涵——以〈宋高僧傳〉為主的探討》《佛教醫療、戒律與護教——論廬山慧遠對佛圖澄的超越》等,翻譯論文《唐代的內道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唐代佛教內道場制度研究” [項目批准號21CZJ009]。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