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劍橋大學訪問學者
麥文彪(劍橋大學, 香港大學) |
訪學時間:2022年8月–2022年9月 麥文彪教授系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劍橋大學羅賓遜學院成員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學者。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語言學學系本科畢業(1996),專攻梵語與東亞語言。其研究領域涉及亞洲科學史,中印的歷史文化互動與佛教文獻學。在2010年從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獲得印度語言文學博士學位後,曾在香港大學,漢堡大學與京都大學擔任教職。麥文彪教授已發表逾三十篇學術期刊論文,並編輯了近期由博睿出版社出版的《亞洲互通的宇宙觀》一書。他即將付梓的另一本書《六朝至北宋的中國域外星體學》將以李約瑟研究中心專著系列由羅德里奇出版社發行。 |
|
湯君(四川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22年5月–2023年5月 湯君,女,1973年生,漢族,河南信陽人。獲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和博士生導師。1998年至今,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獻》等刊物上共發表專業學術論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以及《高校文摘》全文轉載。先後獨立承擔中國教育部重大「211」課題「中國俗文化研究」子課題「敦煌曲子詞地域文化研究」、中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呂惠卿及其《莊子義》的整理和研究」、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宋、金的漢文典籍在西夏的流傳及影響研究」、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西夏文學作品選、譯、注及西夏文學史研究」、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夏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專著《敦煌曲子詞地域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校著《莊子義集校》,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2011年、2019年重版。合著(第一作者)《西夏漢文典籍叢考》,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亞系2022年5月29日至2023年5月29日訪問學者。 |
|
柴劍虹(中華書局) |
訪學時間:2019年4–5月 柴剣虹教授是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從1980年代以來,他已出版了十餘本專著,並發表了超過一百五十篇文章。此外,他還撰寫過百餘篇書評。這些書評匯集在《品書錄》一書中,於2009年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在著名的出版社——中華書局工作近四十年,目前是編輯部主任。因為他對編輯和出版事業的特殊貢獻,從1993年10月起,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早起,兩次獲得“先進工作者 ” 獎。他在劍橋大學進行了短暫參訪,積極參與學術活動並為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
|
柏剛(芝加哥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4–5月 柏剛是芝加哥大學中國宗教思想和東亞語言文明副教授。他的第一本專著《身體的咒語:中世中國佛教的咒語和儀式想象》基於考古發現研究了唐代佛教咒語和避邪實踐的本質和歷史。目前,他的主要項目是通過對敦煌文書中的佛教儀軌手冊寫本,從古文字學和物質歷史的角度研究九、十世紀中國佛教徒的修行實踐、儀式和書寫。暫定的題目是“印章和書卷:敦煌的佛教和寫本文化”。 |
|
聖凱法師/教授(清華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4–5月 聖凱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副主任、長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理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出版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佛教情緒觀》、《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中國佛教懺法研究》、《佛教懺悔觀》、《攝論學派研究》、《晉唐佛教淨土的思想與信仰》、《佛教現代化與化現代》等著作。訪學期間,聖凱教授發表題為《宋代佛教懺儀的哲學與實踐》的演講,並前往另外兩所網絡內的北美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進行訪問。 |
|
王麗娜(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9–12月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北京大學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大學《中國佛教史》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文學與文化,發表佛典偈頌和佛教傳記文學論文二十余篇。在日本《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66卷發表英文論文“The Research of Buddha’s BiographicalLiterature(佛傳文學研究)”。目前正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唐代長安佛教與絲綢之路”(15AZJ003)。 |
|
王勇(浙江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2–4月 王勇現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日本史學會副會長等。 專事東亞文化交流史、“書籍之路 ” 研究,兼及日本歷史文化、隋唐外交史研究。 |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孫博(中國國家博物館) |
訪學時間:2019年9月 – 2020年9月 孫博博士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部科學與藝術室主任、副教授。從2010年起,他加入了國家博物館從古代考古到當代藝術的一系列展覽的策劃團隊。在研究方面,他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在十世紀後的中國宗教藝術以及歐亞大陸的物質和視覺文化交流。目前,他在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媒體實驗室做參訪學者,參加三項研究和展覽項目,包括水陸畫、華嚴經和唐代長安的視覺呈現。在八月份,他舉辦了兩場網上研討會:“青龍寺水陸畫的世界”和“哈佛福格博物館大藏經”。 |
|
孫超(中國美術學院) |
訪學時間:2019年10月 – 2020年9月 孫超是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他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視覺藝術、中國傳統戲劇意象和儀式實踐。從2013年起,他已經發表了數篇學術文章,並參與了多次研讨会,包括2014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圖像的神聖與世俗 ” 研讨会,2019年在南京大學舉辦的“第一屆荆山論壇佛教圖像文化研讨会 ” ,以及2019年芝加哥大学/蓋提中國藝術史研討會——“從西安到敦煌:追尋中古中國的佛教遺跡 ” 。目前他正在研究佛教藝術的多媒體呈現。 |
|
謝一峰(湖南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9月 – 2020年8月 謝一峰是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古代中國宗教史,以及中古中國的宗教藝術。他於2010年在四川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2012年在浙江大學獲得中國歷史碩士學位,於2017年獲得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博士學位。從2014年到2016年,他在哈佛燕京研究中心與羅柏松教授合作,做了三個學期的訪問學者以完成他關於宋代道教和政治文化關係的博士論文。2019年,他再次前往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媒體實驗室做訪問學者,針對中古中國華嚴宗和它的視覺文化的課題與汪悦進教授合作研究。 |
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則瑪其西(中央民族大學) |
訪學時間:2022年10月–2023年3月 在牛津的博士後研究題目為:建構新的敘述——康區利美思想的踐行者,在這期間主要會利用牛津的資源蒐集和整理資料,參加相關講座和課程,同時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一篇論文進行發表。 |
|
李颖(北京外國語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10–11月 李穎博士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梵文和巴利文語言文學和亞非區域研究副教授。她於2014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於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她的研究專長是梵文和巴利文文學以及柬埔寨佛教歷史上的宗教意象和柬埔寨吳哥王朝時期的神王崇拜。關於這個主題,她已發表了幾本專著、一些期刊和報紙文章。她即將出版的兩部著作題為 《 柬埔寨的佛教繪畫和雕塑 》 和《柬埔寨佛教:基於繪畫和雕塑的 |
|
象本(中國佛學院) |
訪學時間:2018年10月–2019年9月 象本法師是中國佛學院講師。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印度大乘佛教。2013年,他進入日本佛教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菩薩藏經》的梵文文本。他在佛教大學學習五年,把梵文本《菩薩藏經》編輯翻譯成日文,並將中文、藏文及梵文日譯本匯集成一個文本。2018年3月完成博士學業,獲得佛教大學博士學位。 |
|
魏斌(武漢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4–6月 魏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994 – 2004年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歷史學系,獲得文學學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起留校任教至今。目前的研究興趣集中在中古早期的區域史和地方記憶、山嶽文化景觀的變化。著有《“山中” 的六朝史》(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8月出版),發表論文三十餘篇。2018年4 – 6月受旭日全球佛學網絡資助在牛津大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訪問研究。 |
|
船山徹(京都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12月 船山徹現為京都大學佛學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涵蓋佛教史的兩個不同領域。一為五至七世紀、從六朝到唐代早期的中國佛教研究;他關注的重點為中國佛教經典翻譯和偽經的形成,大乘戒觀念的傳播,大乘佛教《涅槃經》的解經傳統等等。另一研究領域為五至十世紀印度佛教認識論和邏輯學中的語言學和哲學問題,特別是蓮花戒大師(八世紀晚期)關於感知的理論研究。 |
|
施爾克(萊登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12月 施爾克現為萊登大學區域研究所佛學教授。2010 年,他獲得了荷蘭國家科學基金會(NWO)的VICI 項目資助,用於《佛教和社會正義》項目的研究。2016年,他當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目前是 ERC 項目《開放語言學》的首席研究員,專注於《大寶積經》合集的研究。2017年12月,施爾克教授和船山徹教授(京都大學)共同主持題為“大乘和戒律:研讀《梵網經》和《寶梁聚經》”的工作坊,此工作坊受到旭日基金會的部分資助。 |
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
張嘉妹(北京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2月 張嘉妹是南亞宗教文化博士,北京大學南亞研究系副教授,烏爾都語教研室主任。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參訪學者,在太史文教授的幫助下,張博士開展了對喀喇汗王朝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主要通過詳細研究文本,在區域歷史和宗教模式變化的背景下,試圖考察蘇菲派視角下十至十一世紀喀喇汗王朝的理想的社會構建。她完成了一篇研究論文,題目為“《福樂智慧》中蘇菲派構建的烏托邦”,論文的英文版將在2020年1月完成。 |
|
郝春文(首都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8月–2017年11月 郝春文教授1999年獲首都師範學院歷史系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等職,1994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現為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郝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包括敦煌文獻,三至十三世紀中國史,以及敦煌佛教。除了供職於本校的科研機構,郝教授還積極為學術界團體和組織貢獻力量,在許多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務。郝教授訪問耶鲁大學時發表了演講“敦煌寫本齋文的分類、定名及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
黃曉星(佩魯賈大學) |
訪學時間:2020年1–5月 黃曉星,意大利佩魯賈大學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和教育學系副教授,獲得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宗教學博士與威尼斯大學的印度與東亞文明博士學位(法義雙聯博士學制)。目前任教於佩魯賈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宗教、社會文化與文學課程。同時參與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的「社會•宗教•世俗」研究團隊,並獲得蔣經國基金會研究獎助(2015 年–2018 年),研究題目為:「當代中國、臺灣的戒律復興」。學術專業有宗教學與漢學,研究領域:中國宗教、漢藏佛教與漢傳佛教等。目前進行的研究有當代中國漢藏佛教以及中國佛教寺院生活和當代戒律復興。黃曉星博士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了一門名為“現代中國佛教”的課程(中國C118),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中國C118: 現代中國佛教 |
|
谷龍訥(弗吉尼亞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8–12月 谷龍訥(耶魯博士)執教于弗吉尼亞大學。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平安時代的日本天臺宗的戒律與授戒,真言律宗始祖叡尊,以及中古日本比丘尼的地位。近年來,他的研究興趣擴展至室町時代的天臺教育制度,以及建造在天臺宗寬永寺中的日本首個公共圖書館。他的著作包括:《最澄:日本天臺宗的建立》、《良源與比叡山:十世紀的日本天臺宗》,以及五十餘篇論文。 |
香港大學訪問學者
李利安(西北大學) |
訪學時間:2022年5月–11月 李利安現為中國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宗教史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教授於1980年入讀西北大學後,相繼獲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李教授著述良多,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宗教史、中國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思想。李教授的研究近期聚焦在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漢傳佛教阿育王文獻整理與研究」,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項目「魏晉至宋元佛教方志研究」。此外,李教授亦為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兼職教授、浙江佛學院兼職教授、江蘇省鑒真佛學院兼職導師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榮譽教授。參訪港大期間,李利安在10月和11月發表了六場講座。請參閱第124頁講座摘要及閱附錄1.5研究報告。 |
|
温金玉(中國人民大學) |
訪學時間:2021年11月-2022年5月 温金玉從2001迄今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佛教制度史,和淨土學。他迄今已公開出版《慧能法師傳》等8部著作,並發表《中國律學源流》等200餘篇學術論文。近年更取得國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研究贊助。訪學期間,温金玉舉辦了題為“淨土記憶:祖師弘法的歷史呈現與當代承續”和“紹隆佛種:當代內地傳戒活動的考察與反思”。請參閱第120頁講座摘要及閱附錄1.4研究報告。 |
|
定源法師/博士(上海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20年10月–2021年4月 定源法師/博士於2020年10月20日至2021年4月19日期間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他是日本京都花園大學佛教學碩士,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日本古寫經研究所研究員,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學術擅長佛教文獻學,主要從事敦煌遺書、日本古寫經研究。已出版專著《敦煌本〈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の文獻學研究》(日文)、《佛教文獻論稿》兩部,並在國內外雜誌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參訪港大期間,定源法師/博士在十二月份主講兩場公開講座,題為:“域外佛教文獻對於中國佛教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以日藏佛教寫本為例”及“日本古寫經所見另一種慧皎《高僧傳》的文本問題”。請參閱附錄1.3研究報告、第109頁講座摘要。 |
|
惟善法師/博士(中國人民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3-9月 惟善法師/博士於1997年從中國佛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後分別於2000年與2005年從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自2006年起,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並於2012年晉升為副教授。他的研究集中於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哲學、上座部、大乘佛教哲學,並已出版一部關於說一切有部禪修的中文著作及數篇中、英文論文。 參訪港大期間,惟善法師做了兩場講座,題目分別為“阿毘達摩諸部中對無心定的爭論”和“中國大陸的人間佛教——對印順法師的批評與反批評”。 |
耶鲁大學訪問學者
白安敦(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訪學時間:2021年10月–2022年6月 白安敦博士的研究领域範圍為前近代中國的宗教、社會和政治史,及其與舊世界體系的聯繫。長久以來,佛教和道教一直為他所關注。他曾求學於中國(北京大學)、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學院,並在此獲得東亞研究博士學位)及日本(京都大學)。自2005至2020年,他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任講師、資深講師,著有 《早期中國對〈增一阿含經〉的一部疏解:〈分別功德論〉及〈增一阿含經〉的翻譯史》及多篇論文。他目前的研究著眼於一至十世紀中國跨地域宗教社群及帝國政體的同步形成。他目前正撰寫兩部書稿,分別關於中唐宗教政策下的佛教本土化,以及道教天師教的早期歷史。除此之外,另有關於早期中國佛教史的諸多研究正在進行。他的訪問受耶魯大學佛教研究計畫、東亞研究協會,和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網絡的贊助。 |
|
張幸(北京大學) |
訪學時間:2019年7–8月 張幸是北京大學南亞研究系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南亞文化教研室主任。她曾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和柏林洪堡大學參訪學者,以及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員。她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南亞文化、印度語言文學和跨文化研究。她的研究和田野工作受到來自德國、新加坡和加拿大的研究基金支持。 |
|
索羅甯(中國人民大學) |
訪學時間:2018年1–2月 索羅甯教授, 求學於聖彼德堡國立大學(俄羅斯),漢學家和佛學家。在聖彼德堡國立大學獲得兩個博士學位、並在那裡和俄羅斯科學院的東方寫本研究院工作了幾年後,他移居臺灣,隨後工作於臺灣的幾所大學與研究所(包括輔仁大學),直至被任命為佛光大學東亞佛教的副教授。2013年起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佛學,西夏學,語言學研究,漢藏交流研究等。他出版了專著,還撰有大量涉及中國和西夏佛教的文章。 |
|
王錦萍(新加坡國立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4月 王錦萍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於2011年獲得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中國中古時期的歷史、宗教、區域研究,以及元明帝國。 她的第一本書《蒙古征服之後 》由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於2018年出版。目前正在進行兩個新項目的研究:“元明時期的全真教文化史 ” 與 “北方邊疆明蒙關係的社會史” 。 |
|
郝春文(首都師範大學) |
訪學時間:2017年8月–2017年11月 郝春文教授1999年獲首都師範學院歷史系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等職,1994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現為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郝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包括敦煌文獻,三至十三世紀中國史,以及敦煌佛教。除了供職於本校的科研機構,郝教授還積極為學術界團體和組織貢獻力量,在許多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務。郝教授訪問耶鲁大學時發表了演講“敦煌寫本齋文的分類、定名及其文本結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