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明代(1450年代)最受歡迎的佛教圖經

講者:黃士珊(萊斯大學)

日期和時間:星期二,5月7日,14:00(倫敦時間)

地點:Runcie Room, Faculty of Divinity, 劍橋大學

 

摘要:1450年代是書籍史和印刷文化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時代。在基督教的歐洲,約翰內斯·古騰堡的《聖經》,即第一本活字印刷的書籍,受到了應有的關注,但常常被錯誤地描述為全世界印刷的開端。若反觀同時期的北京,一部在中國本土打造的《佛頂心陀羅尼經》,正在當地成為最受歡迎、圖文并茂的佛經刊本,並從此風行東亞。它通常在接受施主訂製後,以在東亞已流行了六七百年的雕版印刷術大量刊印。該文本雜糅了多種信仰與文化因子,融合了長期以來對觀音菩薩(Avalokiteśvara)的崇拜、符文化的元素、以及其他的民間信仰等。從施主的題記、突顯婦女對妊娠及分娩之焦慮的插圖、以及文本結尾宣稱“能救產難” 的“秘字印”等,可窺探當時此部佛經流傳的主要觀衆群,乃那些希望生下男嬰或擔心分娩風險的婦女及其家人。

 

講者介紹:黃士珊(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是美國萊斯大學新成立的亞洲跨國研究系的副教授。她目前的研究專注於中國十世紀至十四世紀道教與佛教的視覺文化。在加入萊斯大學之前,她曾任教於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並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梅隆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她的博士論文《道教天地水三官圖套畫和南宋視覺文化的形塑》曾獲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論文獎(Blanshard Prize)。她的論文發表於《亞洲藝術》(Artibus Asiae)、《東方藝術》(Ars Orientalis)、《故宮學術季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等學術期刊。

黃教授第一本專著的中譯本《圖寫真形:傳統中國的道教視覺文化》(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2012)經祝逸雯博士翻譯,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此外,她與伊佩霞教授(Patricia Ebrey)合編《中國中古時期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博睿, 2017)。她近期的文章探討了宋明時期《法華經》與《金剛經》的書籍藝術、西夏王朝的佛教印刷物、以及繪畫與印刷的交匯。

黃教授的新著《佛教印刷文化的傳播:中國及其周邊的佛教書籍之路》 即將由博睿(Brill)出版(博睿系列叢書《交叉路口:絲綢之路交流史》)。基於印刷物通過關係網絡與書籍之路在跨國語境中得以傳播,此新著將印刷的圖像與文本作為“流動的”物品進行探討。有關黃士珊更多的學術訊息,請參考https://shihshansusanhuang.com

 

“佛教與其他領域中的書籍文化” 講座系列:2023年秋季開始,劍橋推出新的講座系列,定名為「佛教與其他領域中的書籍文化」。此講座系列旨在探索書寫對佛教傳統的影響,以及另一層面佛教對東亞書寫文化的影響。在此「書籍文化」指向一系列的文本與視覺材料,當中包括寫本與刊本。

 

不需登記。 講座免費向學者、學生和公眾開放。

請注意:所有活動均在劍橋大學現場舉行。確切的時間和地點將透過電子郵件並在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頁面發佈。

本講座由劍橋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學院的 Dr Noga Ganany 博士(ng462@cam.ac.uk)組織與 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網絡的慷慨支持。

 

原活動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