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明代(1450年代)最受欢迎的佛教图经

讲者:黄士珊(莱斯大学)

日期和时间:星期二,5月7日,14:00(伦敦时间)

地点:Runcie Room, 剑桥大学神学院

 

摘要:1450年代是书籍史和印刷文化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在基督教的欧洲,约翰内斯·古腾堡的《圣经》,即第一本活字印刷的书籍,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常常被错误地描述为全世界印刷的开端。若反观同时期的北京,一部在中国本土打造的《佛顶心陀罗尼经》,正在当地成为最受欢迎、图文并茂的佛经刊本,并从此风行东亚。它通常在接受施主订製后,以在东亚已流行了六七百年的凋版印刷术大量刊印。该文本杂糅了多种信仰与文化因子,融合了长期以来对观音菩萨(Avalokiteśvara)的崇拜、符文化的元素、以及其他的民间信仰等。从施主的题记、突显妇女对妊娠及分娩之焦虑的插图、以及文本结尾宣称“能救产难” 的“秘字印”等,可窥探当时此部佛经流传的主要观衆群,乃那些希望生下男婴或担心分娩风险的妇女及其家人。

 

讲者介绍:黄士珊(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是美国莱斯大学新成立的亚洲跨国研究系的副教授。她目前的研究专注于中国十世纪至十四世纪道教与佛教的视觉文化。在加入莱斯大学之前,她曾任教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梅隆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她的博士论文《道教天地水三官图套画和南宋视觉文化的形塑》曾获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论文奖(Blanshard Prize)。她的论文发表于《亚洲艺术》(Artibus Asiae)、《东方艺术》(Ars Orientalis)、《故宫学术季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等学术期刊。

黄教授第一本专着的中译本《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2012) 经祝逸雯博士翻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此外,她与伊佩霞教授(Patricia Ebrey)合编《中国中古时期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博睿, 2017)。她近期的文章探讨了宋明时期《法华经》与《金刚经》的书籍艺术、西夏王朝的佛教印刷物、以及绘画与印刷的交汇。

黄教授的新着《佛教印刷文化的传播:中国及其周边的佛教书籍之路》 即将由博睿(Brill)出版(博睿系列丛书《交叉路口:丝绸之路交流史》)。基于印刷物通过关係网络与书籍之路在跨国语境中得以传播,此新着将印刷的图像与文本作为“流动的”物品进行探讨。有关黄士珊更多的学术讯息,请参考https://shihshansusanhuang.com

 

“佛教与其他领域中的书籍文化” 讲座系列:2023年秋季开始,剑桥推出新的讲座系列,定名为「佛教与其他领域中的书籍文化」。 此讲座系列旨在探索书写对佛教传统的影响,以及另一层面佛教对东亚书写文化的影响。 在此「书籍文化」指向一系列的文本与视觉材料,当中包括写本与刊本。

 

不需登记。 讲座免费向学者、学生和公众开放。

请注意:所有活动均在剑桥大学现场举行。 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将透过电子邮件并在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页面发布。

本讲座由剑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学院的 Dr Noga Ganany 博士(ng462@cam.ac.uk)组织与 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网络的慷慨支持。

 

原活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