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七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七卷‧第二期(2024):1–20;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10_7(2).0001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文本研究」與「佛教圖像研究」》

PDF 全文下載

 

漢譯《十誦律》 6-13 世紀的文本演變——以其《律序》為焦點

池麗梅(CHI Limei)
(日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大学(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Postgraduate Buddhist Studies)

摘要Abstract):五世紀初問世的漢譯本《十誦律》,是該律現存唯一的完整譯本,也是中土譯出的第一部佛教廣律。它在六朝時期影響力甚著,所制定的漢譯戒律術語的規範被後出翻譯的幾部廣律繼承。《十誦律》的漢譯過程相當曲折,其文本很早即已分化為南北二系:北系文本 58 卷,南系文本則增至 61 卷。本論文集中討論《十誦律》南系文本的兩件珍貴手抄本,一為一卷藏於日本的敦煌寫本,另一則為一卷奈良晚期的日本手抄本。通過將此兩種抄本與出自宋、金、高麗等時期的三種刻本大藏經本進行細緻比較,本論文追溯了《十誦律》南系文本自6 至 13 世紀的演變軌跡,並揭示了南北二系文本的內在關聯。在方法論上,本論文亦為律藏的文本校勘及佛教文獻研究整體提供了新的啟發。

關鍵詞(Keywords):《十誦律》、佛教文獻、戒律、六朝佛教、日本古寫經

 

關於作者:池麗梅,中國吉林省吉林市人。日本東京大学文學博士,現任日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專注中國中古佛教史和漢文大藏經史研究。專著《唐代天台仏教復興運動研究序説——荊渓湛然とその〈止観輔行伝弘決〉》重新檢討荊溪湛然的作品及行跡,全面展現了中唐天台復興運動的豐富面相。曾就日本古寫本《續高僧傳》發表多篇論文,既考察了從寫本到刻本的演變規律,又結合道宣生平揭示了文本演變所折射的社會歷史環境脈動。近年研究宋元漢文大藏經史,把文獻置於東亞典籍環流的歷史視野中加以考察,對漢語佛教文獻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