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四卷‧第二期(2021):147–183;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10_4(2).0007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的跨地域傳播與佛教寫本研究》

PDF 全文下載

 

犍陀羅舍利供養圖像及其在漢地的新發展

李靜杰(清華大學)
孫明利(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摘要 (Abstract):犍陀羅發達的佛傳故事雕刻,客觀上促成舍利供養圖像之流行。犍陀羅舍利供養圖像不僅作為佛傳故事一環表現,進而演化出代表佛法乃至佛教的象徵意涵,并且出現著重個人情懷的持舍利供養圖像,這是西北印度犍陀羅文化有別於印度本土之處。在犍陀羅文化影響下於南北朝後期,中原北方地區東部、成都地方持舍利供養圖像流行開來,繼而於唐前期,洛楊地方、川北地區繼續流行持舍利供養圖像。這些出現在大乘佛教氛圍中的圖像,應該表述舍利為波羅蜜熏修所成的菩薩行思想,兼有象微並傳承佛法的功能。

關鍵詞 (Keywords):舍利供養圖像、犍陀羅、南北朝隋唐造像

 

關於作者:李靜杰,1963 年生,河北平泉人,文學博士,北京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闡明南北朝隋代、唐宋時期佛教物質文化的主題思想,釐清部分明清時期佛教物質文化內容。大體梳理清楚南北朝隋代石刻佛像、金銅佛像造型的發展脈絡,就定州系白石佛像進行了專門探索。有關中古中國與周邊地區物質文化交流研究取得長足進展。

孫明利,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唐五代佛教美術及歷史文化,并關注多媒介與跨學科的佛教研究。巳發表多篇研究論文,主要成果包括:《巴蜀地區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摩崖石刻分析》(《石窟藝術研究》2016 年),《四川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光明轉與寶船因素分析》(《故官博物院院刊》2017年),《大足石刻觀無量壽經變分析》(《大足石刻全集》2018 年),《四川唐五代西方凈土經變之寶鳥圖像分析》( 《普陀學刊》2020 年),以及《阿弥陀佛五十菩薩像文献疏證》(《大足學刊》2020 年)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