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二期(2022):95–137;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10_5(2).0004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與本土社會」與「禪研究」》

PDF 全文下載

 

還原信仰者的聲音:帝制中國晚期的能動性與異端

田海(Barend TER HAAR)
(德國) 漢堡大學(University of Hamburg)

摘要Abstract):此文主要是考察帝制晚期新興宗教和關係網,作者指出通過分析不同團體具體的地理分布,可以發現其在空間上並不重疊,這表明每個團體和關係網在各自的區域內滿足了大致相同的社會宗教需求。作者還指出,這些宗教團體中信徒接觸文本知識的方式與獲得儀式權力的性質有區別。在宗教關係網中,文本主要是用來給高級宗教士賦予魅力。至於新興宗教團體成員和宗教關係網參與者的實際社會教育背景,則很難確定。雖然作者認為,不同的團體和關係網間對文本的獲取程度根本不同,但仍應重點考慮帝制後期的鸞書和勸善書。所有這些都是不同文化、社會宗教背景的人在當地做出的嘗試,以期解決當時的基本宗教和社會政治問題。

關鍵詞(Keywords):三教、異端、“大傳統”、居士佛教

 

關於作者:田海(Barend J. ter Haar),曾問學於萊頓、瀋陽、大阪與福岡等地。又曾杏壇休坐於萊頓、海德堡與牛津等三所學府,近乃轉壇於漢堡大學。其著作宏富,最新著述有Practising Scripture(Honolulu: Hawai‘i UP, 2014)與Guan Yu: The Religious Afterlife of a Failed Hero(Oxford UP: Oxford, 2017)。田海目前所撰述者,包括一部關於暴力與宗教文化的小冊子,以及一部獵巫與巫術迫害的鸿篇巨制,此二書之背景皆為中國古代社會。

關於譯者:鄧育渠,1981 年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2003 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2009 年於暨南大學中印研究中心學習一年,2013 年前往緬甸國際上座部佛教大學(ITBMU) 訪學一年。鄧育渠長期致力於與佛教和心理學相關的圖書翻譯工作,目前翻譯出版圖書10 餘本,翻譯佛教學論文10 餘篇。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