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六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六卷‧第一期(2023):297–302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敘述」與「禪研究」》

PDF 全文下載

 

作者與譯者介紹

 

GREENE, Eric M. 葛利尹
耶魯大學宗教學副教授。其研究方向為中世紀中國佛教,尤其是在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碰撞與融合後產生的中國化的佛教。他近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禪定,包括印度禪定傳統向中國傳播的歷史,中國特色的禪定方式的產生,以及佛教懺悔和贖罪的儀式。此外,他發表的文章還涉及早期禪宗歷史、絲綢之路佛教繪畫、以及現代心理學術語對西方解讀佛教的影響。

KONG Yan 孔雁
本科畢業於蘇州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2018年11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18年12月入職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佛教研究,並持續關注宋代曹洞宗的研究。相關論文曾發表在《世界宗教研究》《西夏學》《佛教研究》《法鼓佛學學報》等期刊,亦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宗教》轉載過。目前在研的課題有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2020EZX004),以及國家社科基金青年專案(21CZJ007)。

LI Mingjia 李銘佳
廈門大學哲學博士(2023 年),現任廈門工學院講師。師從劉澤亮教授研究佛教哲學,曾以訪問學人、客員研究員等身份於臺灣大學、日本花園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及交流訪問。已於《哲學評論》《中國佛學》《佛學研究》《哲學門》等書刊發表佛教學論文(含譯稿)近二十篇,博士論文題目《吉藏〈金剛般若疏〉研究》。

LI Wei 李巍
2012年7月在河南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20年7月在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訪問學生。2020年7月入職河南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文學、佛經譬喻、中國文學批評史、六朝文論等。曾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圖書館培訓部等單位擔任外聘教師,講授“古代文學”、“文學概論”、“中國文學與文化”、“中國詩歌史”等課程。在《博覽群書》等期刊發表數篇論文。參加德國維藤大學第三界世界漢學大會,巴黎第二屆“國際佛學菁英班”青年論壇,北京大學“十六國北朝佛教與民族”論壇等國內外會議併發表會議論文。翻譯出版《佛教修行的敘述:漢傳佛典的編輯與翻譯研究(篠原亨一自選集)》(第一譯者)以及其他漢譯佛典的英譯工作。

LIN Xuna 林旭娜
廣東揭陽人,博士研究生。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碩士畢業於中山大學。目前就讀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印度語言文學專業,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佛經語言文化、梵藏漢對勘、漢藏語言學。

PEI Changchun 裴長春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曾任日本廣島大學特任助教、客座講師、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7年畢業於日本廣島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敦煌學、東亞佛教儀式和東亞佛教史,主持國家青年社科基金《敦煌習字雜寫類文書與敦煌社會日常研究》(22CZS016)、浙江省社科基金《敦煌習字研究》(20NDQN264YB)各一項,曾在《西域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印度學佛教學研究》(日本)《禪學研究》(日本)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主要代表成果論文《玄奘高昌國講〈仁王經〉索考》《唐前期〈仁王經〉流傳考——以日本佛典目錄中所見中土〈仁王經〉注疏為中心》《敦煌本武后抄經規模新探》等。

ROESLER, Ulrike 鄔瑞可
牛津大學西藏和喜馬拉雅研究教授。研究背景:印度和西藏研究,研究興趣:佛教從印度到青藏高原的傳播過程,以及10世紀至15世紀藏傳佛教形成時期的發展。學術興趣還包括藏傳佛教傳記寫作以及印度和西藏敘事文學。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西藏和喜馬拉雅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並於2014-2019年擔任《國際佛教研究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的編委。

SCHLÜTTER, Morten 莫舒特
耶魯大學博士,愛荷華大學宗教研究系副教授。他是《禪之為禪:宋代的開悟之爭與禪佛教的形成》一書的作者(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該書聚焦於宋代(960-1279)禪佛教內部重要的組織和教義發展。他還是《解讀〈六祖壇經〉》的合編者(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2年),並撰寫了多篇關於中國佛教和禪宗的文章。

WANG Fang 王芳
德國薩克森科學院“絲路北道龜茲佛教壁畫研究”項目組助理研究員、萊比錫大學印藏學系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美術史、印度美術史、佛教敘事文獻及絲綢之路宗教與物質文化。代表文章有“The Wall Painting of Siddhārtha Descending on the Elephant in Kizil Cave 110”《敦煌唐五代曠野鬼夜叉圖像小議》《絲路北道的天竺風情:克孜爾110窟佛傳婚禮圖及其反映的梵劇元素》《龜茲壁畫摩訶迦葉說真實語療愈佛足圖像考釋》等;另有譯著及譯文若干。

XIE Yi 謝藝
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後於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印歐比較語言學(吠陀梵語方向)。2020年起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印度與中亞學系學習佛教哲學與藝術。2023年起成爲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候選人(佛教藝術史方向),並任萊比錫薩克森州科學與人文研究院“絲路北道龜兹佛教壁畫研究”項目組成員。

YAN Shiwei 嚴世偉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佛教史和敦煌吐魯番學。碩士期間以敦煌出土禪籍《歷代法寶記》為中心研究禪宗史,目前正在進行敦煌吐魯番出土佛典注疏的整理與研究。現在參與的科研項目有“法藏敦煌文獻重新整理研究與編目”和“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分類釋錄與研究”。已發表《山林與僧侶——從無相和無住的頭陀行看巴蜀的佛教地理》(《唐研究》第26卷,2021年)、《禪茶源流新考——從〈歷代法寶記〉談起》(《敦煌研究》2022年第3 期) 等論文數篇。

YANAGI Mikiyasu 柳幹康
2013年於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史。著有《一心萬法:延壽學研究》(共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永明延壽と『宗鏡錄』の研究:一心による中國佛教の再編》(單著,法藏館,2015年),譯有《新國譯大藏經[中國撰述部]第6册[禪宗部]1-6法眼録·無門關》(共譯,大藏出版,2019年),論文有〈大慧宗杲の悟りの構造〉(《インド哲學佛教學研究》31,2023年)、〈延壽の立ち位置:時代の轉換期における禪の捉えなおし〉(《中國:社會と文化》37,2022年)、〈白隱の實踐體系とその背景〉(《國際禪研究》9,2022年) 等。曾獲得中華佛學經典飜譯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2023年)、研究奬勵賞(研究分擔者,日本宗教研究諸學會連合,2022年)、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賞(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2020年)、學術奬勵賞(中村元東方研究所,2016年)。

YING Lei 應磊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兼Presidential Scholar。美國安默斯特學院亞洲語言與文明系助理教授。研究聚焦佛教與現代中國文學及思想史的關聯。準備中的書稿《共業:佛教、文學與現代中國革命》批判長期宰制現代中國研究的世俗化預設,論述晚清佛學復興如何成為現代中國革命的關鍵思想源頭之一。中英文論文見Journal of Asian StudiesReligions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哈佛新編現代中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研究》,與《文學》等。

ZIN, Monika 莫妮卡· 茨因
莫妮卡·茨因(Monika Zin)教授是德國萊比錫薩克森科學和人文學院“絲路北道龜茲佛教壁畫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她曾於克拉科夫和慕尼黑學習戲劇、文學、藝術史和印度學,並於慕尼黑教授南亞與中亞藝術達25年之久。茨因教授的博士論文主要研究特里凡得琅(Trivandrum)發現的梵文戲劇;她的博士後論文研究了阿旃陀石窟的壁畫。她的研究貢獻有:專著《阿旃陀——壁畫紀要2:信仰與裝飾性畫作》,2003 年魏斯巴登出版 / Ajanta – Handbook of the Paintings 2: Devotional and Ornamental Paintings, Wiesbaden 2003; 專著《慈悲與奇蹟——印度佛教中的降伏皈依及其圖像》,2007 年魏斯巴登出版 / Compassion and Miracles. Difficult conversions and their iconography in Indian Buddhism, Wiesbaden 2007;專著 [ 與迪特·施林洛甫(Dieter Schlingloff)合著]《輪迴之輪——印度傳統中的生死輪》,2007年慕尼黑出版 / Saṃsāracakra. The Wheel of Rebirth in the Indian Tradition, Munich 2007,該著作原文以德文撰寫,英文翻譯版於2022年出版;以及許多關於佛教敘事藝術的研究論文,維度涵蓋中亞的庫車到爪哇的波羅浮屠。她長期的研究興趣之一是安德拉地區(Āndhradeśa)的古代藝術;她關於拘那伽那訶利(Kanaganahalli,今卡納塔卡邦)窣堵坡的研究著作已於2018年在德里出版。她的著作《龜兹涅槃故事組畫》/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rinirvāṇa Story Cycle in Kucha,作爲“萊比錫龜兹研究系列”的第二卷,已於2020年出版。

ZU Xiaomin 俎曉敏
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夫學院(Dornsife College)的宗教學助理教授。她在學術領域發表了關於瑜伽行派在近代中國興起的文章,並在民間的線上平臺上發表了關於對業力故事的講述及其當代相關性的文章。目前,她正在撰寫她的書稿《解放佛學:呂澂(1896-1989)和瑜伽行社會理論的誕生》。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