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七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七卷‧第一期(2024):318–368;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05_7(1).0009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傳播的本土性與全球性》)
有方無畛、回流俱進:芻議佛教傳播的本質與模式
陳金華(CHEN Jinhua)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摘要(Abstract):本文首先討論宗教信息的傳遞方式。宗教信息可以通過文字信息、口傳心記以及象徵符號等方式來加以傳播。本文接著探究宗教信息的流動性。宗教信息的流動性,表現為由地方向國際的擴散,這一過程是藉助於跨國貿易與移民的推動,以及跨國旅行與朝聖網絡的實現。移民也是宗教信息傳播的重要動力來源,中國古代流民對宗教,特別是佛教和禪宗傳播也具有重大的影響。
宗教信息的流動,古往今來都對宗教產生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宗教傳播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在地性與全球性的二律背反或對立統一,一種宗教史研究者稱之為 “全球在地化” 或 “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的有趣現象。“全球在地化” 或 “在地全球化” 是一個強調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相互作用的概念,也是理解全球與地方交織互動的一個重要視角與一把銳利的理論利器。在這一全新的理論框架之中,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全球化帶來了全球範圍內的同質化趨勢,例如跨地域的文化、思想與理念的傳播,促進了世界各地的共性。而本土化則強調地方特色和文化差異。全球在地化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揭示了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雙向作用。這種互動強調了全球統一性與地方適應性之間的平衡,從而塑造了當今世界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最後,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現實社會中的神聖性與世俗性之間的複雜關係。宗教不僅是人與神聖之間的聯繫,還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將其轉化為超社會的神聖關係。宗教的這種跨越性,使其在自然與超自然之間建立了橋樑,為人類提供了脫離現世的精神支持。通過對宗教聖物、理念的崇拜,人們與彼岸世界建立了深層聯結。
關鍵詞(Keywords):宗教信息、宗教傳遞方式、移民、流民、佛教、禪宗、禪宗、“全球在地化” 或 “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神聖性、世俗性
關於作者:陳金華,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國際佛教研究協會學刊》編委。曾任加拿大國立東亞佛教講座教授(CRC)多年,並曾在維吉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與東京大學等大學擔任訪問教授。其研究領域涉及東亞政教關係、中古時期僧傳(聖傳)文學、佛教聖地、舍利崇拜、佛教與技術革新,以及佛教翻譯等領域。已出版六部專著,主編或合編論文集三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這些成果獲眾多基金和獎項,包括日本學術振興會、加拿大國家社科基金和Peter Wall 高級研究院、德國洪堡基金會和馬普研究所以及美國人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基金。目前領導一項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構佛學與東亞宗教重要面向的國際性與跨學科龐大項目;此項目由加拿大政府資助並得到國際上諸多名校與基金會的支持。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