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七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七卷‧第一期(2024):41–69;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05_7(1).0002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傳播的本土性與全球性》

PDF 全文下載

 

從原始卜筮宗教到魏晉玄學、六朝佛教:中國先唐月意象的文化學考察

張軼男(ZHANG Yi’nan)
廣州南方學院(Guangzhou Nanfang College)

摘要Abstract):先唐社會所經歷的原始宗教文化、卜筮宗教文化、儒學文化、玄學文化、佛教文化等幾次文化轉型,對月意象的萌生、發展和嬗變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月亮的神話意象是原始宗教和卜筮宗教文化的產物和表現,呈現了女性地位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逐漸跌落的過程。殷周之際,在儒家實用理性的影響和作用下,月亮的道德倫理意象應運而生,並成為中國月意象的基調和底色。月亮的審美意象與魏晉玄、佛關係千萬重。在歷史選擇中逐漸形成的先唐月意象,說到底是中國人的自我領會,是人文的詮釋使然、文化轉型的必然。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象史也是文學史、文化史,而結合文化背景研究月意象,也是意象研究的題中之義。

關鍵詞(Keywords):文化轉型、月意象、神話、《周易》、實用理性、魏晉玄學、禪佛教

 

關於作者:張軼男,文學博士;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系訪問學者(2017-2018);廣州南方學院教授、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2024-2028);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會員。研究方向:古代文學與文學批評。主講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 “文藝美學” “先秦諸子” “杜甫研究” 等。近十年,在國內高層次學術期刊發表 CSSCI 檢索論文 12 篇,其中,《新華文摘》 論點摘編 2 篇,《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論點摘編 1 篇。在境外高層次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2 篇,其中,英文 1 篇,中文 1 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學術專著 《禪解杜詩》入選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 資料精選(文學類,2014.09),《光明日報》 發表書評(2015.01.20)。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