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旭日佛学荣誉讲座】李翎:印度石窟寺的建造与特征

Return to lecture page.

 

来源:邙洛山历史学堂微信公众号

 

 

2024年9月26日(周四)下午3时,“旭日佛学荣誉讲座”第6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319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印度石窟寺的建造与特征”。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李翎研究员主讲,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孙英刚教授主持。

图1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老师从印度的自然气候出发,指出石窟寺的产生与印度雨季密切相关。早期僧侣以树为寺,过着云游和行乞的生活,并无固定居所。随着“雨安居”(Vassāvāsa)律条的制定,僧人需要在雨季期间有一个固定的安居场所,这促使了石窟(leṇa)的出现。最初,僧人选择天然洞穴居住,但由于天然洞穴的不足和不便,人工洞窟逐渐兴起。

图2 巴迦石窟(Bhaja Caves)外景

人工石窟通常选址于风景优美、靠近城镇、有水源的商道上。石窟寺的核心建筑包括僧房窟(Vihara)和支提窟(Chaitya),前者用于僧人居住,后者用于宗教礼仪活动。李老师指出,印度西海岸的石窟群约有1200多个,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大规模的石窟寺建设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萨特瓦哈那政权统治时期,与北方的贵霜帝国同期。石窟寺的修建显然得到了王室和商人的大力支持。大量的布施题记,尤其是王室题记,揭示了当时政权对寺院经济的影响。

图3 石窟分布示意图

李老师认为,早期石窟的装饰图案可能与佛教无关甚至相悖,但逐渐被僧人赋予佛教化的解释。装饰中常见的图案如莲花、爱侣(Mithuna)等,这些装饰在视觉和审美上具有浓厚的印度传统色彩。

图4 桑奇塔上坐在莲花上吉祥天

李老师还谈到,卡那哥纳哈利塔(Kanaganahalli stupa)的题记石板上发现了一些布施题记,主要内容为“积功德”或“众生安康”,其中一块石板的题记内容是:达弥拉耶为求长寿,布施了800枚卡尔夏帕那钱币和200枚迪拉那钱币。这反映了萨特瓦哈那时期经济的高度繁荣。达弥拉耶可能是一位富商,他希望通过布施延续自己的富裕生活。

图5 公元126年题记石板

最后,李老师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实地考察可以发现文本材料中难以获取的线索。在图像之外,李老师还关注到了石窟寺中的印度传统文化以及经济背景,尤其是在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下的文明互鉴。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中西书局即将出版的《印度佛教石窟寺》丛书)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浙江大学佛教文明研究中心
整理:鲍璐斌
审定:李翎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