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全球佛教學術研究網絡合作夥伴為碩士和博士生提供部分和全額獎學金。這些獎學金的獲得者將有機會參加由SSHRC新近發起並由陳金華教授領導的多年國際和跨學科項目(題為:造端倡始、拔地入雲:佛教和東亞宗教,2016年–2023)。獎學金提供參與東亞研究訪問的機會,並與國際學者和學生互動,以發展與當地合作夥伴和國際同行合作的技能。獎學金獲得者還可以接受有關如何識別、記錄、拍攝和轉錄主要原始資料的培訓。學生將學習在多元文化,國際和跨學科環境中工作。

 

漢堡大學

 

宮瑞龍

博士獎學金 2024–2027 宮瑞龍目前是漢堡大學寫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博士生。2018 年,他在北京大學獲得材料化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和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學位,自 2019 年至 2023 年,又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題目為《六朝書籍形制與閱讀方式的交互研究——以陶淵明個案為例》。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宮瑞龍逐漸注意到敦煌的多文本寫本中存在一些文本現象,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國的寫本,並發表了幾篇相關論文。有賴於 Glorisun 獎學金,他得以完成在漢堡大學的博士課題,繼續探索中國古代寫本的文本生成和流通,並從文本與寫本學的角度研究早期和中古中國的佛教及非宗教文本裡附於卷末的副文本和附錄

高昱

 

博士獎學金 2019–2022 高昱在法學本科畢業後,於2015年從華東師範大學取得人類學專業法學碩士學位以及於2017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中國研究專業的哲學碩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她主要研究杭州一所佛教寺院中國家、寺院與信徒之間的關係。2015年至2017年,她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研究中華帝國晚期地方社會的民間宗教。感恩旭日獎學金,令她能夠在博士項目中延續她對中國宗教一如既往的興趣。這項博士計劃隸屬於漢堡大學,旨在通過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方法研究佛光山在中國大陸的分院。在過去的兩年里,她數次前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若干城市開展田野調查,現已回到漢堡正在撰寫最終的博士論文。

劉晨

博士獎學金 2022 劉晨現在就讀于漢堡大學寫本中心與亞非學院。她的本科和碩士都是英語專業。2007-2011年,她在河北大學就讀英語語言文學專業。2011-2014年,在天津商業大學就讀於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她在讀碩士期間,陸續學習了幾門語言,比如法語,拉丁語和梵語。她的梵語是在北京的中國社科院學習的。今天過一年半的梵語學習,她又以梵語初學者的身份學習了巴利語。
在陸續接觸了古典梵語和佛教經典之後,她對佛教及其語言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她放棄了在碩士院校留校教書的工作機會,在父母的支持下,轉而繼續自己感興趣的佛教研究事業。在2014-2016年,她陸續學習了藏語和梵語唱誦等,並於2017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少數民族語言文獻專業做博士研究。在此之間,她繼續自己的藏語學習並學習了西夏語,在此三年的研究過程中,其主要研究內容為黑水城寫本文獻。2020年,她來到了漢堡大學學術交流,不久遇到了新冠疫情無法回國繼續學業。幸運的是,傅敏怡教授將她收至門下繼續學業,並且在生活和工作上給與了她極大的幫助。對此她心懷無限感激。她現在的研究內容是一位十世紀末的中國僧人及其西行求取菩薩戒之路。對於探索儀軌以及智/志堅觀念中對於菩薩戒的實踐,是她最感興趣的研究要點。

博士獎學金

博士獎學金 2019-2020 Léo Messerschmid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的初稿。暫定的題目為“日本中世所接受的中國密宗傳統:對《渓嵐拾葉集》的研究以及它的中國先例 ” 。在2017年,他參與了FROGBEAR的日本研究群,前往京都地區的寺院、博物館和圖書館進行田野調查。這次參訪經歷使他接觸到了許多第一手資料及其各種寫本版本。

碩士獎學金

碩士獎學金 2018-2019 從海德堡大學南亞研究專業轉到漢堡大學佛學研究專業後,Veit努力精通巴利文、梵文和日文。他在2018/2019年度冬季學期 赴聲名顯赫的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學習。他對當、現代和古代不同傳統對倫理和政治問題的闡釋實踐感興趣,因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紀全球社會和政體的劇烈變化也對佛教教義的解釋提出了重要問題。

劉琦

碩士獎學金 2018-2019 劉琦是佛教研究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她的論 文中,她利用文化人類學和宗教研究的方法來 分析當代西藏自治區和鄰近地區的天葬情況。 她目前游學劍橋大學,受教於社會人類學領域 教授James Laidlaw(劍橋的William Wyse 講座教 授),致力於尋求適合其研究的研究方法。 她 獲得了為期一年的旭日獎學金,用以支付其在 漢堡和劍橋求學的費用。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林威宇

碩士獎學金2022–2023 翟智容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的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其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方面、即文學、歷史、哲學及宗教等等。在入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之前,他曾跟加拿大的一所中國佛寺的僧伽團體生活了幾個月,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

釋賢奧

博士獎學金 2021–2023 賢奧於香港大學及亞非學院獲得佛學碩士學位。目前她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博士候選人。她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中國佛教史、人間佛教以及佛教和現代社會的相關話題。她目前正在進行關於二十世紀初中國佛教女性的博士研究。
孫明利 博士獎學金 2021–2024 孫明利,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博士候選人,拔地入雲項目(https://frogbear.org) 與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網絡(https://glorisunglobalnetwork.org) 研究助理。研究領域為以四川與兩京地區為主的唐代佛教,尤其注重有關文本與圖像的多媒介與跨學科研究。已發表十餘篇中、英文研究論文,主要有:《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觀無量壽經變分析》(《石窟藝術研究》2016年)、《四川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光明轉與寶船因素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大足石刻觀無量壽經變分析》(《大足石刻全集》2018年)、《四川唐五代西方淨土經變之寶鳥圖像分析》(《普陀學刊》2020年)、《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文獻疏證》(《大足學刊》2020年),以及“A Forgotten Eminent Buddhist Monk and His Social Network for Constructing Buddhist Statues in Qionglai 邛崍: A Study Based on the Statue Construction Account in 798”, Religions 15 (2024): 412等。

林威宇

碩士獎學金 2018-2020 林威宇在美國和法國完成他的本科學位,主攻西班牙語和法語文學。雖然他的本科背景和現在的佛教研究相異,但他對於語言和文學的興趣將繼續成為他學術研究的方針。至此,他已開始學習藏語和日語,希望能在未來跨越語言障礙,在各類典籍裡穿梭自如。同時,林威宇在通過大量的翻譯訓練以強化他對漢傳佛教經論的掌握。現階段,他在翻譯華嚴宗第三代宗師法藏的哲學作品。通過對其作品的研讀,他意圖研究華嚴宗的判教觀,並學習中世紀中國的佛教思想史。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慕斯豪

 

碩士獎學金 2019–2021 慕斯豪於2018年在鮑登學院獲取了哲學和政治學的學士學位,并於2021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取了亞洲研究的碩士學位。在碩士的兩年期間,他學習了梵語和日語,並完成了一系列關於中国中世紀佛教思想史的研究項目。他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是佛教哲學,尤其是中國佛教裏的中觀思想。他的研究目前專注於吉藏和他對印度中觀論書的注釋。
謝卓倫

碩士獎學金 2019–2021 謝卓倫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在讀博士生。其近期研究興趣主要是十至十七世紀佛道題材繪畫的消費和流通。其他研究興趣包括敦煌佛教藝術和物質文化等。她先後於波士頓學院藝術史專業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洲研究項目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本項目獎學金的資助下完成 了題為 Rethinking Soushan tu: The Painting of the Search in the Mountai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Beyond 的碩士畢業論文。
Max BRANDSTADT

 

博士獎學金 2018–2019, 2021 Max Brandstadt是哈佛學者會的青年學者。他致力於隋唐佛教,尤其是三階教運動,以及宗教和政治權威之間關係的研究。

Meghan HOWARD

 博士獎學金 2018-2020 Meghan Howard 於2004年在哈佛獲得西藏與喜 馬拉雅研究的學士學位。此後,花了四年時間 在印度德拉敦的松贊圖書館,翻譯關於西藏王 朝時期歷史的敦煌文獻。研究興趣集中在王朝 時期直至14世紀西藏與周邊人群的文化宗教交 流。目前她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研究 生。 目前正在撰寫有關法成的博士論文。法成 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佛僧和將漢文佛經翻成藏 文的譯家。

Fedde de VRIES

博士獎學金 2018–2019 Fedde de Vries於2012年在荷蘭萊頓大學獲得宗教 學學士學位,於2015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 得亞洲研究碩士學位。在獲得碩士學位後,他 在加州的法界佛教大學做了一年的翻譯。他的 主要研究興趣是華嚴宗著作弘富的作者——澄 觀的思想。De Vries致力於把此項研究放在佛教 思想史和現代哲學的背景之下。

 

劍橋大學 

高玉龍

博士獎學金2022

高玉龍系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其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攻讀本科與碩士學位期間,研習普通話與古代漢語,中國文學與中國宗教史。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國民間宗教,民眾宗教習俗與中國與佛教神仙譜系中的神祇等。其博士論文是關於中國東南地區水仙尊王的信仰研究,主要研究明清時期的中國水神信仰,並追溯如觀音等水神守護者形象在船員群體中的由來。

黃君榑

 博士獎學金2019–2021  

黃君榑是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他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與哲學系取得佛教學碩士學位。他的研究試圖通過分析石碑銘文來探究五至六世紀在家信眾的宗教信仰與儀式。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佛教文本與儀式傳統之間的關係,以及絲綢之路上中國與鄰國的文化與宗教互涉。他亦對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的相互作用感興趣。

這一資助使他得以全神貫注於他的博士研究。他的研究探索的是五至六世紀在家信眾的宗教信仰與儀式,通過石碑上雕刻的文本與圖像材料,建構在家信眾的宗教儀式傳統。其旨在呈現民眾群體擁有一定自主意識,將來自不同佛教經典的經籍匯集為一,形成最符合他們來世觀念與儀式實踐的敘事結構。

通過此獎學金的慷慨資助,他在今年初得以前往倫敦進行研究活動。他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發現了一通未完成的碑,這一類碑非常少見,同時也並未受到學界重視。在其導師的啟發下,他發現若以寫本學的視角來看的話,這一類碑因其未完成性,其實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關於碑刻製作順序的細節。這一探索促使他撰寫了一篇關於碑刻製作過程的文章,並將會在明年由漢堡大學古典考古研究所舉辦的會議上匯報。

除此之外,他今年亦受邀在牛津大學演講,並在由劍橋大學與漢堡大學合辦的中國寫本文化研究生會議上匯報論文。他明年也會有多場受疫情順延的論文匯報。在其中之一,他將會探討唐朝敬愛寺法玩禪師的佛教塔銘。

他現正學習梵文、日文與德文,期望能同時研究中文與梵文的佛經材料,並能閱讀日文與德文的二手文獻。他亦是由高奕睿教授統籌的佛經翻譯小組的成員之一,負責翻譯《大方便佛報恩經》的第五品。

釋智譽

博士獎學金 2018-2021 釋智譽於台灣玄奘大學獲得宗教學學士學位;於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獲得宗教學碩士學位;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獲得佛學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中古早期中文佛教文獻中的禪修技巧和禪觀體驗”。他於2019年在劍橋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亞洲和中東研究,優異)。他的哲學碩士項目對涉及觀佛,尤其是觀臍的禪修技巧,以及相關禪觀體驗的敦煌文獻進行了文本的和跨學科的研究。

2020年,釋智譽分別在幾個場合地點發表了他在劍橋學習期間的研究成果:1月13日,在法國巴黎遠東學院主辦的“2020年巴黎-劍橋-漢堡中國寫本文化研究生研討會”中,釋智譽發表題目為《敦煌寫本P2078之研究》;3月8日,在新西蘭法勝國際研究院主辦的“2020 DIRI 研討會”系列中,釋智譽現場直播發表題目為“ 《〈佛說觀經〉:念佛為見佛之寫本》”。因觀眾對釋智譽的發表內容非常感興趣,由此他的研究成果被選中並於4月22日開始在泰國法身寺展出;9月1日,釋智譽應邀在泰國佛教電視台之一的GBNUS頻道進行了相關研究的演講。他的研究成果由泰國皇家學會(道德與政治科學院)的榮休教授 Sukanya Sudbanthad 翻譯,並由新西蘭法勝國際研究院推廣。書籍鏈接為:https://en.calameo.com/read/004808655723f17830ffa。

牛津大學

 

 

藍山

 

 博士獎學金 2018-2023 在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完成學士學業後,藍山花了四年的時間在北京大學學習普通話、古代漢語和中國佛教。端賴旭日獎學金的資助,他得以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目前他正處於牛津博士課程的第三年。已進入寫作的最後階段,他由魁北克政府(FRQSC;位於蒙特利爾)資助。他的博士項目研究隋唐高僧道宣及其在佛教與中國社會史上的作用。在牛津,左冠明教左冠明教授(直到他早逝)和田海教授(現在在漢堡大學)一直指導他,現在他的指導教授為柯嘉豪(斯坦福大學)。他的外部考官將是寧梵夫(卡迪夫大學)。博士畢業後,藍山打算申請博士後,繼續研究東亞佛教。他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古中國佛教神蹟: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探析》。其博士項目簡介如下:

道宣(596–667)是唐代早期佛教中一位頗具宗教和政治影響力的人物。他最為著名的是對法藏部律典的註解。然而,道宣不只是註解律典。他還是一位認真的護教者,一位細心的編目者,更是一位高產的編撰者。他編撰了高僧傳記以及佛教的感應故事。關於道宣的學術文章通常是旨在解釋他對於中國戒律及其實踐的影響,因而常常略過記載中那些可能影響他的奇跡般的事件。那麼,對於道宣的宗教體驗或者說他的宗教性,我們可以探討些什麼呢?在他生命的後期,道宣有許多神奇的體驗。本篇博士論文旨在研究這些體驗對道宣的影響。這些體驗如何影響道宣的觀點,尤其是對典籍真偽的觀點?中古中國的文化語境如何影響道宣的觀點和著述?本篇論文通過對道宣的《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以及其他相關文本的詳細分析回答了這些問題。

他目前已經完成博士論文的兩章。首先是整個博論的導言;其次是全博論的倒數第二章,它研究道宣與宗教物件的關係。

 

黃國俊(潤秀法師)

 

博士獎學金 2019–2022旭日-左冠明
獎學金2021–2022
潤秀法師是旭日-左冠明獎學金的首位得主。該獎學金旨在紀念故左冠明博士。左教授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也是自2017年旭日網絡創立以來的參與者,直到其於2020年離世。

潤秀法師今年在牛津大學攻讀東方研究博士學位的第三年。在來牛津讀博士之前,他於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於香港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獲得佛教研究碩士學位,於牛津大學獲得佛教研究哲學碩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為《早期〈波若經〉評註傳統:〈大智度論〉註釋特點之研究》。這一研究將《大智度論》視為《大般若經》的評著,並關注於其評注特點和方法,同時運用宏觀(目標為描繪《大智度論》這一註解項目的整體圖景)和微觀兩種路徑(目標為基於三個案例,分析這一項目的具體細節)。這一研究亦將《大智度論》定位在更廣大的印度大乘經典評註傳統之中。

Jacob FISHER

博士獎學金 2021–2022 Jacob曾在意大利宗喀巴大師學院完成了佛經和密宗佛教研究碩士課程,這是一項基於西藏格西學位的為期七年的全日制傳統學習課程。在完成該課程後,應喇嘛梭巴仁波切的要求,他又用了五年時間在法國那爛陀寺為僧侶教授該課程。之後,他於牛津大學東方研究(藏文)專業以優異成績畢業的完成了碩士學位,並且獲得了耶喜康卓最佳東方研究碩士和哲學碩士藏學研究論文獎。Jacob目前正在牛津大學繼續攻讀東方學(印度–西藏)博士學位的博士二年級課程。

在他的第一年博士研究過程中,他一直在系統地研讀巴利文經典(翻譯中)、梵文文本,以及藏文、中文(翻譯中)和日語(翻譯中)的文獻。基於這項研究,他製作了一個圖表和詳細的目錄用於展示如何使用示例(他的論文的主要主題)和它可以被解釋為屬於什麼樣的哲學體系,以及相關的語言學信息。根據他所找到的文獻,他目前正在撰寫用於博士研究生初期考核的論文章節,該章節將在2022年秋季學期結束時完成。

在第一年,他還參加了初級梵文課程以提高他查閱梵文資料的能力。除此之外了在Wadham學院出任相關領域的副院長,Jacob也參加了在牛津和布拉格舉行的佛教研究會議。他還在六月份的劍橋東亞研究研究生會議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並擔任了牛津每周西藏研究研討會的組織者。

雅各布的博士課題專注於印度和藏傳佛教對相對主義和主體間性這一核心哲學問題的解決方法。該課題特別關注印度經典文學及其西藏注疏如何在支持傳統世俗知識的重要性的同時,通過將虛幻的本質歸於所有存在來削弱它並以此來解決這些問題。

印度、中國和西藏認識論者用來說明相對主義和主體間性問題的一個經典佛教例子是對一條河流的世界範圍的感知。視其所屬的境界而定,或為餓鬼之血,為人之水,或為神之甘露。這個至少三方相互矛盾的經典佛教例子強調了相對主義的悖論,並為這個現實世界的問題引出了基於新穎的哲學和認識論的解決方案。

在此之前未曾有過一項僅針對這個泛佛教例子的研究,但他希望日後針對此課題的研究能闡明這個例子在歷史和概念上的發展,剖析印度和中國主要注疏評論家對它的不同解釋,以及四個藏傳佛教傳統的角度解讀這個示例。特別是針對印度和西藏的禪修者如何利用這個例子來教授禪修訓練的重要方面,以及究竟是什麼構成了關於根本的有效認知。

李青鳥

博士獎學金 2019–2022

李青鳥的博士研究課題為《禮敬七佛:印度佛教中的七佛信仰與巴利語《大本經》的歷史傳承及其梵漢語平行文本的比對研究》。李青鳥的博士研究課題為《禮敬七佛:印度佛教中的七佛信仰與巴利語《大本經》的歷史傳承及其梵漢語平行文本的比對研究》。

這項課題的核心是用語文學的方法來比對研究巴利語《大本經》與來自中亞的梵文《大本經》寫本,以及它們在漢譯《阿含經》中的平行文本之間的相異之處。由於研究涉及MAP/MAV 的多種版本,因此對所有可利用文本進行細節化比較語文學研究將有助於揭示關於七佛的文本傳統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文本之間的互文性。

在比較不同平行文本的同時,李青鳥將對梵文《大本經》的寫本進行徹底的研究,並著重分析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她還計畫將巴利語《大本經》、梵文《大本經》 以及漢譯《大本經》翻譯為英文。此外,這項研究也將觸及印度、東南亞和東亞佛教地區有關七佛信仰的考古發現。

普林斯頓大學

翁程聲

碩士獎學金 2020–2022 翁程聲於2020年加入本項目的亞洲宗教子領域。她的研究興趣以中國中世佛教中的殘疾、身體、醫療和康復為中心。她對佛教圖像的戒諭特點,以及在夢境中圖像與修行者之間的互動抱有濃厚興趣。她也對宗教和科幻作品之間的對話具有興趣。在就讀普林斯頓之前,翁程聲於喬治城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學士學位,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東亞語言與文化碩士學位。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Shani GOLDFRAD

碩士獎學金2022 Shani Goldfrad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亞洲研究系印度—印尼專業的碩士生。她對探索南亞宗教中的語言和聲音概念感興趣,尤其是在表演的背景下。她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早期佛教思想中的語言、身體和表演。在她的碩士論文中,她關注南印度古典音樂中圍繞語言和聲音的深奧信仰的表達。此外,Shani Goldfrad 是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她可以演奏各種傳統音樂。她試圖讓她的音樂演奏與她在研究中所追求的思想和理論融會貫通。

談穎嫻

博士獎學金 2021–2022 談穎嫻目前是一名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UJI)亞洲研究系的在讀博士生。她的第一篇碩士論文(HKU,2016)討論被稱為中國合和禪與日本純禪之間的教義差異。她的第二篇碩士論文(HUJI,2019)重新評估了北周滅佛背後的經濟原因。她現在研究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的中國政權與佛教的關系。她的博士論文從雙重角度探索這個主題:一方面是世俗政權對佛教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是佛教的回應。通過參與2019年和2020年拔地入雲的學習項目以及撰寫旭日2021年“從祇洹林到耶路撒冷”研討會紀要,她拓寬了研究視野。2021年12月中旬,她舉辦了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首次當代中國佛教攝影展。她的攝影展名為“古寺山僧”,將特別展出作為歷史遺跡的國家大寺與散落於鄉村的小寺廟,從二者的共存來展現中國佛教的多樣性。請參閱第117頁影展摘要。請參閱附錄2.2.4a和2.2.4b“從祇洹林到耶路撒冷”報告。

 

哈佛大學

Vic GRANT

碩士獎學金 2023-2025 Vic Grant是耶魯大學的二年級碩士生,正在攻讀東亞研究學位。他們在北亞利桑那大學本科學習期間自發地參加了一門漢語課程,從而對東亞研究產生了興趣。他們獲得了比較文化研究學士學位,重點是東亞研究和宗教比較研究,並輔修了中文。他們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中國佛教,特別是唐代陀羅尼經典的傳播和使用。他們的其他興趣包括深奧的實踐、文本翻譯和神秘學研究。

Yeonwoo JOH

碩士獎學金 2023-2025 Yeonwoo Joh 是一名碩士生,在耶魯神學院攻讀亞洲宗教宗教文學碩士學位。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首爾國立大學,獲得美學和宗教研究學士學位,目前正在繼續學習東亞佛教,重點是現代韓國佛教。長期以來,她一直對宗教的社會層面著迷,並希望更好地瞭解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東亞背景下。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宗教與現代性、佛教物質性、佛教傳統的性別動態以及東亞的宗教信仰

Kira JOHANSEN

碩士獎學金 2024-2026 Kira Johansen來自科羅拉多州的柯林斯堡(Fort Collins),目前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東亞研究專業的碩士生,主修中國佛教。2023 年 8 月從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獲得國際事務學士學位後,Kira Johansen 一直在臺灣成功大學攻讀普通話,並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 From the Ground Up: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 專案合作,參與了有關泰國佛教僑民的各種專案。Kira 對佛學研究領域日益增長的跨學科性感到非常活躍,並希望繼續努力研究數位人文學科,她在本科研究和撰寫關於佛教尼姑的論文時參與了數位人文學科。除了研究這些佛教尼姑,特別是通過用統計鏡頭研究 The Biographies of Nuns 比丘尼傳之外,Kira 正在尋求將這些過去的興趣與中國佛教和東南亞交叉領域的新興趣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