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October 4, 2023

Ritual and Materiality in Buddhism and Asian Relig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Chinese Report by Hanruo Zhang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佛教和亚洲宗教中的仪式与物质性 张含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2023-09-21 10:24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6月13日至15日,普林斯顿大学举办了“佛教和亚洲宗教仪式及物质性”国际学术研讨会。该会议由普林斯顿大学太史文教授和莱斯大学黄士珊教授组织,共有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二十一位学者参加并发表论文,由台湾地区“中研院”刘淑芬教授做专题演讲。会议还邀请了二十位博士生参与讨论。会议分为五个小组讨论,并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Laurel Kendall和宾夕法尼亚大学Justin McDaniel担任评议人。   6月14日有四场讨论。第一场由四位学者发表演讲,包括Trent Walker、Kate Lingley、Maya Stiller和王萌筱。评议人Justin McDaniel认为这四篇论文都围绕着仪式的物质性展开,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看似无甚意义的仪式。McDaniel赞赏Walker详细讨论了19世纪暹罗僧侣在医疗和葬礼中使用的插图手稿,Lingley则考察了中国女性施造的形象和石碑,Stiller通过分析视觉材料,证明寺庙是不同社会阶层共存并提供独特经验阐释的公共场所。最后,王萌筱的论文论述了17世纪中国戏剧中道教和佛教仪式之间的共生关系。 McDaniel引用Fritz Stahl教授提出的“仪式的无意义”的概念来深入讨论仪式的物质性问题。他强调,人们常常参与没有明确和理性目的的活动,这也许是因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仪式提供了一种控制感。针对仪式的研究方法论,他提出批评,认为过度关注“如何”“何时”“何地”和“什么”,而忽略了仪式背后的“为何”。他主张应该更深入探讨仪式背后的目的或意义。仪式是否只供人消遣?或是一种娱乐表演?还是有更深层的含义?最后他提出,仪式在宗教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非源于其内在意义,而在于其“为何”这个问题的模糊性和多种可能性。 在第一场的问答环节,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形式”和“物质性”的具体内涵。Walker回应说,“形式”是制作宗教物品的原因之一,它影响着物品的形制,并在其创作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特定的作用。Lingley和Stiller则都提到佛教物品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的体验。最后,四位发表人回应了评议人McDaniel提出的“为何”研究特定课题,以及仪式“为何”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研究仪式可以更好地说明抽象的宗教思想与现实的应用实践之间的关系。除了原始文本,发表人们更关注空间、社会历史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最后,他们强调了仪式的情感成份,认为存在性的根本问题促使人类创造仪式和艺术。   第二场四位发表人是Aleksandra […]
October 31, 2023

How Zen Became Chan: Presentations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Watch How Zen Became Chan Playlist on YouTube:   “Sudden awakening makes precepts perfect: Ven. Seongcheol’s Seon doxography”, Juhn Ahn […]
January 8, 2024

Buddhis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onference Report by Zhang Meiqiao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佛教与科技: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宗教的现代化挑战 张美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2024-01-08 14:00   2023年8月9-12日,首届“人类的竞争与互鉴互补”论坛在香港大学举办。此次论坛由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约计120位学者参加。论坛由主旨演讲、三个分论坛:1、竞争与互鉴:人间佛教面临的现实情境与佛教的跨文化传播;2、执两用中: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佛教中国化与国际化;3、佛教与科技: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宗教的现代化挑战,开幕式及闭幕式组成。本文着重介绍“佛教与科技”分论坛相关内容。 佛教与科技分论坛分7场主题讨论和2场同时进行的分组会议,共计9场讨论,涉及以下话题:佛教中的天文与历法、佛教中的物理学和宇宙论、佛教与医疗、佛教中的逻辑与数学、佛教与传统工艺、佛教与禅修、佛教与伦理、佛教与人工智能、佛教与网络虚拟世界。   佛教中的天文与历法 在佛教中的天文与历法专场,共有6位学者发言。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首先讲述对佛经中出现的科学用语,如:三界、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劫的理解,并提出借助科学知识的理解来探究佛经中哲学思辨内容的可能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纽卫星在佛教典籍中涉及宇宙学、星宿体系、时节、历日、昼夜时分、日影长度等天文学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其保存形式、特点、可靠性及功能性等问题,并对其源流和对中国本土的影响展开讨论,强调这些天文学资料是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天文学交流传播的重要证据。纽卫星最后还提出从佛教天文学资料出发,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进行多学科、多语种综合研究的期待。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利群从早期汉译佛经对天文、历法、卜辞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出发,研究历史时期宗教中国化问题。周利群强调,汉文译者增加《摩登伽经》原本中没有的罗睺和计都,进而形成九曜概念等因地制宜的做法,是古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宗教中国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和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宋神秘重点利用唐晚期《七曜星辰别行法》、日本奈良藏《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972年)、高昌胜金口石窟出土回鹘时期(866-1383年)的星宿图壁画和藏于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的《火罗图》(1166年)四份唐宋时期佛教文献,讨论其中有关二十八宿的星点图和星神图问题。宋神秘指出,这四份佛教文献将中国传统的星点图和源自域外的星神图结合,赋予了星点图不同于以往的纯粹天象意义,类似于星神图的神力。复旦大学梁辰雪以日本阴阳道祭祀中围绕北斗信仰展开的以属星祭为中心的祭祀仪式的祭文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阴阳道属星祭从“祭文旧草,皆为内典”的早期形态发展到更具本土性的倾向,均与佛教的影响有关。西藏大学拉毛吉通过分析藏历中不同时间尺度的划分标准,指出无论是小单位时间比如一日内的时间是以健康成年男性的呼吸节奏——“息”为准则,还是大周期的时间比如“劫”,都与呼吸训练(密宗修行)密切相关,进而认为天体这个大宇宙与人体这个小宇宙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似性、协调性与一致性。   佛教中的物理学和宇宙论 佛教中的物理学与宇宙论专场共3位学者发言,分别是北京大学赵悠、香港大学麦文彪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康杰夫(Jeffery Kotyk)。赵悠以早期梵汉佛经中的“机关木人喻”为研究对象,对比婆罗门教与耆那教论典中相似的比喻,分析同一喻体在不同哲学立场下的不同用法及特点,借此反思人工智能时代对自我(self)概念的认识。麦文彪则利用日本江户时代晚期的佛教历法文献,分析佛教材料如何记载平地与须弥山,进而解读东亚佛教宇宙论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兼容性。康杰夫的研究强调佛教文献对研究中国冶金发展史的资料价值,重点关注最初从西域进口的黄铜以及从萨珊王朝伊朗进口的镔铁两种金属,指出由于佛教存在铸造佛像、金刚杵和编钟的传统,因此很有可能很早就对冶金技术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   佛教与医疗 佛教与医疗专场的发言学者多达7位。香港珠海学院的释衍德法师重点分析、探讨南传《尼柯耶》和汉译《阿含经》,以及现存律藏中不同版本“药犍度”中的医学知识,指出其中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因学、病类学、治疗学等信息与现代生物医学的异同。北京大学陈明重点关注梵汉本印度古代密教典籍中有关药物使用及药方情况的记载,揭示出药物使用在印度民俗和社会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在中印宗教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柯德蕊(Celine Coderey)以当代若开邦(Rakhine)佛教徒应对健康和疾病事例为对象,在田野调查及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下指出,以主位分类的方式考察民族志中对佛教与医学的描述,注意到生物学、文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相互影响对治疗领域带来的作用。复旦大学高晞以1931年鄂振水灾时期中国济生会第二任会长佛教居士王一亭(1867-1938)领导中国济生会开展的救助活动为中心,探讨影响佛教慈善模式近代转型的因素和中国近代佛教居士的社会性身份认同,及其对佛教慈善理念建构的近代意义。美国华盛顿大学薄乐陀(Alessandro Poletto)聚焦于日本僧人心寂房(?-1231)在日本歌人藤原定家(1162-1241)日记和信件中的记载,认为从心寂房具有的药理学和植物学技能,以及一些暗示其隶属真言宗的信息,可以揭示出植物或作为药物原料,或作为香料,实际上参与了日本中世佛教、尤其是密教的仪式中。四川大学王大伟以宋元时期涉医僧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不仅梳理该群体的社会活动,亦关注涉医僧人与政治的互动、他们的神异事迹、兴福事迹,并以宋元笔记和医案为史料,详细讨论僧医群体的医术及多元的治疗手段。王大伟指出宋元时期的涉医僧人群体不同于我们所认识的一般僧人,他们距离传统的僧侣修行生活更远,与民众生活更近,是一群具有鲜明社会属性的特殊群体。王大伟强调宋元时期涉医僧人群体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宋元社会僧人群体的真实表达。法国高等应用研究学院郑麒骏同样研究民国时期在上海创立的中国济生会,尝试揭示中国济生会以扶乩方式提供的医疗援助与灾害救助在近代慈善活动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