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二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19):151–166;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1904_2(1).0006
(本文屬於專刊《法顯研究》

PDF 全文下載

 

從法顯的“五天竺”到玄奘的“五印度”From Faxian’s Wu Tianzhu Tianzhus to Xuanzang’s Wu Yindu

薛克翹(XUE Keqiao)
中國社會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摘要:印度古人將南亞次大陸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中國古人對此表示認同,並按漢語漢字的表達習慣提出“五天竺”的概念。法顯游學印度首次考察了“五天竺”的部分地區並寫出記錄。玄奘周游印度後將“五天竺”改為“五印度”,並詳細記錄了五印度的劃分情況。

Ancient Indians divide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to five components: the East, the South, the West, the North and the Central. Ancient Chinese came to share this division, as encapsulated in the expression Wu Tianzhu 五天竺 (‘Five Indias’). Faxian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certain places of Wu Tianzhu, followed by Xuanzang who changed the name Wu Tianzhu to Wu Yindu 五印度 (‘Five Indias’) and recorded in details the scheme of division of Wu Yindu.

關鍵詞(Keywords):法顯(Faxian)、印度(India)、五天竺(Wu Tianzhu)、五印度(Wu Yindu

 

關於作者:薛克翹,漢族,1945年生於遼寧金縣。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東方文化文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印度學、南亞學與中印文化交流史。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語系,1982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系。撰有《中印文化交流史話》 (商務,1998)、《中印文學比較研究》(崑崙,2003)、《佛教與中國文化》(崑崙,2006)、《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崑崙,2008)、《印度民間文學》(寧夏人民,2008)、《象步凌空︰我看印度》(世界知識,2010)、《學海泛槎:學術回憶錄》(新世界,2015)、《神魔小說與印度密教》(中國大百科全書,2016)、《印度密教》(南海,2017)、《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南海,2018)等數十種。主編有五卷本《東方文化傳說》(北京大學,1999)等數種;獨譯、合譯多種;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