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三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三卷‧第二期(2020):215–225;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010_3(2).0008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與人工智能與東亞佛教歷史研究》

PDF 全文下載

 

《楞嚴經》翻譯與八世紀廣州佛教Translation of the Lengyan jing 楞嚴經(Skt. Śūraṅgama Sūtraand Buddhism in the Eighth-century Guangzhou

湛如(ZHAN Ru)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楞嚴經》真偽之爭,綿延千年,本文不對經典真偽進行考察,而是對其出現地廣州,在八世紀之時的佛教狀況進行一些關注。本文從廣州梵僧積聚之原因入手,考察梵僧積聚廣州及其活動的狀況,以期對這部經典出現地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識。

It is a millennium-long debate as to whether the Lengyan jing is an apocryphon. This article will not re-engage in this debate per se and will instead look at the Buddhist scene in the eighth-century Guangzhou where the Lengyan jing first appeared. It will start by reflecting on the reasons that many foreign monks gathered in Guangzhou, in order to study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foreign monks. Hopefully, we could arrive at a more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e where the Lengyan jing appeared.

關鍵詞(Keywords):《楞嚴經》(Lengyan jing)、廣州佛教(Guangzhou Buddhism)、海上絲綢之路(Maritime Silk Road)、梵僧(Foreign Monks)

 

關於作者:1968 年出生,歷史學博士,印度語言文學博士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敦煌吐魯番研究》編委。其主要研究領域有印度佛教文化史、中印文化交流、敦煌學、佛典文獻與佛典翻譯、佛教史與佛教文獻、佛教造像藝術、敦煌與敦煌佛教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禪苑清規》研究”(已結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古代東方讚美詩研究”的子專案(已結項)。目前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唐代長安與絲綢之路研究”(項目編號 :15AZJ00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印度古典梵語文藝學重要文獻翻譯與研究”(專案編號 :18ZDA286)。已出版專著三部, 分別為 :《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3 年,2011 年再版)、《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 年)與《禪苑清規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 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學術》《文史》《敦煌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 60 多篇,多篇為 CSSCI 期刊論文。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