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四卷‧第二期(2021):225–253;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10_4(2).0010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的跨地域傳播與佛教寫本研究》)
“印度水漏潛行中國?”——追溯兩類印度漏壺傳入漢地的歷史
周利群
北京外國語大學
摘要 (Abstract):本文討論印度和中國歷史上的兩類印度漏壺。其中的泄水型漏壺(梵 Nāḍikā/ Nālikā), 存在於印度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後五世紀之間的文獻中《虎耳譬喻經》(梵 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的知名漢譯《摩登伽經》,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了此種泄水型漏壺。追溯回印度的話,《占星吠陀支》(梵 Vedāṅgajyotiṣa)和《利論》(梵 Arthaśāstra)中的泄水型漏壺與之一脈相承。相應地,進水型漏壺(梵 Ghaṭikā), 在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九世紀的印度南北廣泛使用。在印度,最早的進水型漏壺記載于《阿耶波多歷數書》(梵 Āryabhaṭasiddhānta)。在中國,最早的印度進水型漏壺的記載見於《南海寄歸內法傳》。晉朝東林寺僧慧遠與慧要使用的蓮華漏,似乎是印度進水型漏壺應用於佛教僧人的日常生活。元代日用類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的“刻漏捷法”,具體描述了士人製作印度進水型漏壺的方法。之後,《道藏》引入道一文獻,聲稱是全真教的發明,可謂是印度進水型漏壺的徹底中國化。
從文獻軌跡來看,印度的泄水型漏壺與進水型漏壺都有傳入中國。進水型漏壺(Ghaṭikā)的巧妙設計,在佛教僧人和其他士人中更受歡迎。相對於中國從漢至清官方使用的與百刻制對應的三四級泄水漏壺系統,印度的漏壺有漏無刻,計時不夠精確,製作頗為簡易,始終流行於民間不登大雅之堂。印度水漏在漢地的民間獲得一些受眾,卻遠遠沒到如機械鐘錶一樣風靡神州上下,完全替代中國本土漏刻系統的程度。
關鍵詞 (Keywords):漏壺、印度、中國、彿教、文化影響
關於作者:周利群,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梵語巴利語教研室。北京大學梵語巴利語專業博士畢業,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出站,研究方向為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獻學、天文學史等。代表作有專著《〈虎耳譬喻經〉文本與研究——中印間早期天文、曆法和文學的交流》,論文《變與不變:早期漢傳佛教文獻的天文學翻譯》等。主持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基金項目,參與重大課題若干,結項教育部項目与校級項目若干。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報告二十多次,訪問印度、日本、英國知名學術機構五次。2017-2018 年,獲紐約李氏基金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學。2021 年入選國際古代與中世天文史委員會(CHAMA)理事,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理事。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