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21):225–253;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10_4(2).0010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的跨地域传播与佛教写本研究》

PDF 全文下载

 

“印度水漏潜行中国?”——追溯两类印度漏壶传入汉地的历史

周利群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 (Abstract):本文讨论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两类印度漏壶。其中的泄水型漏壶(梵 Nāḍikā/ Nālikā), 存在于印度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后五世纪之间的文献中《虎耳譬喻经》(梵 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的知名汉译《摩登伽经》,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了此种泄水型漏壶。追溯回印度的话,《占星吠陀支》(梵 Vedāṅgajyotiṣa)和《利论》(梵 Arthaśāstra)中的泄水型漏壶与之一脉相承。相应地,进水型漏壶(梵 Ghaṭikā), 在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九世纪的印度南北广泛使用。在印度,最早的进水型漏壶记载于《阿耶波多历数书》(梵 Āryabhaṭasiddhānta)。在中国,最早的印度进水型漏壶的记载见于《南海寄归内法传》。晋朝东林寺僧慧远与慧要使用的莲华漏,似乎是印度进水型漏壶应用于佛教僧人的日常生活。元代日用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的“刻漏捷法”,具体描述了士人制作印度进水型漏壶的方法。之后,《道藏》引入道一文献,声称是全真教的发明,可谓是印度进水型漏壶的彻底中国化。

从文献轨迹来看,印度的泄水型漏壶与进水型漏壶都有传入中国。进水型漏壶(Ghaṭikā)的巧妙设计,在佛教僧人和其他士人中更受欢迎。相对于中国从汉至清官方使用的与百刻制对应的三四级泄水漏壶系统,印度的漏壶有漏无刻,计时不够精确,制作颇为简易,始终流行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印度水漏在汉地的民间获得一些受众,却远远没到如机械钟表一样风靡神州上下,完全替代中国本土漏刻系统的程度。

关键词 (Keywords):漏壶、印度、中国、佛教、文化影响

 

关于作者:周利群,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梵语巴利语教研室。北京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博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为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献学、天文学史等。代表作有专著《〈虎耳譬喻经〉文本与研究——中印间早期天文、历法和文学的交流》,论文《变与不变:早期汉传佛教文献的天文学翻译》等。主持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基金项目,参与重大课题若干,结项教育部项目与校级项目若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二十多次,访问印度、日本、英国知名学术机构五次。 2017-2018 年,获纽约李氏基金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学。 2021 年入选国际古代与中世天文史委员会(CHAMA)理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