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四卷‧第二期(2021):295–301
(本文屬於專刊《藏經研究、佛教藝術、佛教與科技研究》

PDF 全文下載

 

作者介紹

 

陳金華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國際佛教研究協會學刊》編委。曾任加拿大國立東亞佛教講座教授(CRC)多年,其他任職大學包括弗吉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與東京大學等。其研究領域涉及東亞政教關係、中古時期僧傳(聖傳)文學、佛教聖地、舍利崇拜、佛教與技術革新,以及佛教翻譯等領域。已出版六部專著,合編十餘部書籍,發表七十多篇論文。這些成果曾獲眾多基金和獎項,包括日本學術振興會、加拿大國家社科基金和Peter Wall 高級研究院、德國洪堡基金會和馬普研究所以及美國人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基金。目前領導一項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構佛學與東亞宗教重要面向的國際性與跨學科龐大項目,此項目由加拿大政府資助並得到國際上諸多名校與基金會的支持。

池麗梅
東京大學博士(文學),現任日本國際佛敎學大學院大學敎授。硏究領域為中國中古佛敎史、漢文大藏經史、唐末宋初中日文化交流史。已出版《唐代天台佛敎復興運動硏究序説——荊溪湛然とその〈止觀輔行傳弘決〉》、《〈續高僧傳〉的文本演變:七至十三世紀》等論著。近年的硏究拓展至宋元漢文大藏經史,廣泛調查刻本文獻,將文獻置於東亞典籍環流的歷史視野中加以考察,對漢語佛敎文獻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

奧斯卡·封興伯(Oskar von Hinüber)
1939 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現為德國美因茨科學院、法國金石學與文學科學院的院士,以及奧地利科學院的副院士。1974-2006 年先後任德國美因茨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印度學教授。1990 年與華裔佛教學者胡海燕結為連理。1982 年起擔任巴利聖典學會的理事,現任副主席。1984-94 年出任德國東方學所究協會的副主席。1995-2014 年先後擔任國際佛學研究協會秘書長和理事, 2007-2010 年被選為該協會主席。封興伯被德國和美國的東方學協會推選為榮譽會員。

†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 1968-2020)
前牛津大學沼田惠範佛教學講座教授(Yehan Numata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 著名佛教文獻學家,也是當今最為重要的漢語譯經研究者之一。左冠明生於意大利,1994 年在威尼斯大學獲得東亞語言與文化專業的學士學位。1999 年在同校獲得博士學位,諭文為《最古老的漢譯〈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 (Pañcavim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竺法護的〈光讚經〉(T. 22): 全書概介及第1—6 品註釋翻譯》。此後在帕多瓦大學、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威尼斯大學等地從事學術研究,著有 In Praise of the Light: A Critical Synoptic Edition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1-3 of Dharmarakas Guang zan Jing 光讚經, Being the Earlie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Larger Prajñāpāramitā(2005)與 The Da zhidu lun  大智度諭 (*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Larger Prajñāpāramitā: Patterns of Textual Variation in Mahāyāna Sūtra Literature(2021)等著作多部,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湛如
湛如,1968 年生,歷史學博士,印度語言文學博士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敦煌吐魯番研究》編委。其主要研究領城有印度佛教文化史、中印文化交流、敦煌學、佛典文獻與佛典翻譯、佛教史與佛教文獻、佛教造像藝術、敦煌與敦煌佛教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禪苑清規》研究”(已結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所究基地重大項目“古代東方讚美詩研究”的子專案(巳結項)。目前作為項目負貴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唐代長安與絲綢之路研究”(項目編號: 15AZJ003)(巳結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印度古典梵語文藝學重要文獻翻譯與研究”(專案編號: 18ZDA286)。已出版專著三部:《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2003 年初版, 2011 年再版)、《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華書局, 2007 年)與《禪苑清規研究》(商務印書館, 2014 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學術》《文史》《敦煌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多篇,多篇為CSSCI 期刊論文。

Haiyan Hu-von Hinüber 封興伯· 胡海燕
女,1954 年上海出生。1978 年師從金克木教授。1982 年由季羨林先生派往哥廷根讀博。1987 起在弗萊堡、哥本哈根大學、維應納大學、埃爾福特大學執教並科研。1990 年與 Oskar von Hinüber(奧斯卡· 封興伯)結為連理。1983 至2021 年,受邀歐美及亞洲數十所學府開設講座80餘場, 並赴法、日、美、中擔任客座。現任德國韋伯高研院、北大佛教研究中心、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深圳大學印度中心研究員,兼職山東大學教授。發表並編輯德文專著12 部,德、英、中學術論文和書評及譯文等60餘篇。研究領域包括:佛經梵漢對勘、梵文寫本及印度古字體、部派戒律與原始僧團、巴利大藏經與佛教混合梵文、藏傳佛教辭典學、耆那教對佛教的影響、佛教敘述文學與造型藝術、高僧文化與古代絲路等。

羅文華
1967 年江西出生。故官博物院研究館員,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導師。1989 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本科畢業。2000-2001 年公派在維也納大學訪問。發表論文100 餘篇,專著6部。主要有《圖像與風格:故官藏傳佛教造像》(2001年)、《藏傳佛教眾神:乾隆版滿文大藏經繪晝》(2002年)、《龍袍與袈裟:清官藏傳佛教文化考察》(2005 年)、《究竟定:清官藏密瑜伽修行寳典》(2009 年)、《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2009 年)、《貢嘎曲德寺壁畫:西藏佛教美術史的里程碑》(2015年)等。

李靜杰
1963 年生,河北平泉人,文學博士,北京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闡明南北朝隋代、唐宋時期佛教物質文化的主題思想,釐清部分明清時期佛教物質文化內容。大體梳理清楚南北朝隋代石刻佛像、金銅佛像造型的發展脈絡,就定州系白石佛像進行了專門探索。有關中古中國與周邊地區物質文化交流研究取得長足進展。

孫明利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唐五代佛教美術及歷史文化,并關注多媒介與跨學科的佛教研究。巳發表多篇研究論文,主要成果包括:《巴蜀地區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摩崖石刻分析》(《石窟藝術研究》2016 年),《四川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光明轉與寶船因素分析》(《故官博物院院刊》2017年),《大足石刻觀無量壽經變分析》(《大足石刻全集》2018 年),《四川唐五代西方凈土經變之寶鳥圖像分析》( 《普陀學刊》2020 年),以及《阿弥陀佛五十菩薩像文献疏證》(《大足學刊》2020 年)等。

韋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考古與美術研咒。出版《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魏晉南北朝考古》《將毋同一-魏晉南北朝的圖像與歷史》等學術專著,發表論著數十篇,主要涉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城市形態、墓葬制度、文化藝術、對外交流等方面。主持洛陽龍門唐代香山寺等重要遺址的發掘,組織了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群、南北朝墓葬禮制研究等重要研究工作。

盧雁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此前於復旦大學藥學院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分別獲得理學學士與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包括僧侶婦科士、佛教對醫學的定義、佛醫基礎理論、佛教臨床治療、佛教醫療咒語、佛教健身理論及其與與中醫的關係等。

周利群
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梵語巴利語教研室。北京大學梵語巴利語專業博士畢業,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出站,研究方向為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獻學、天文學史等。代表作有專著《〈虎耳譬喻經〉文本與研究——中印間早期天文、曆法和文學的交流》,論文《變與不變:早期漢傳佛教文獻的天文學翻譯》等。主持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基金項目,參與重大課題若干,結項教育部項目与校級項目若干。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報告二十多次,訪問印度、日本、英國知名學術機構五次。2017-2018 年,獲紐約李氏基金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學。2021 年入選國際古代與中世天文史委員會(CHAMA)理事,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理事。

紀贇
文學博士,新加坡佛學院(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副教授,兼任教務主任、圖書館館長。曾出版專著《慧皎高僧傳研究》(2009, 上海古籍)、《佛教經典觀》(2011, 宗教文化); 譯著《漢文佛教文獻研究》(2017, 廣西師大)、《佛教文獻學十講》(合譯, 2019, 中西書局)等;英譯漢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學術論文、會議論文與書評三十餘篇。

王啓元
浙江鄞縣人,復旦大學古籍所博士,宗教學博士後,現為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從事明清宗教史、地方史研究。專著有《晚明佛教考:從僧俗互動展開》(2022 年將出)《保釐雲間:上海歷史上的神祇、信仰和空間》(合著),合編《關於虹口的記憶》叢書、《佛法與方法:明清佛教及其周邊》、《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的兩次復興》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