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21):295–301
(本文属于专刊《藏经研究、佛教艺术、佛教与科技研究》

PDF 全文下载

 

作者介紹

 

陈金华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国际佛教研究协会学刊》编委。曾任加拿大国立东亚佛教讲座教授(CRC)多年,其他任职大学包括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与东京大学等。其研究领域涉及东亚政教关系、中古时期僧传(圣传)文学、佛教圣地、舍利崇拜、佛教与技术革新,以及佛教翻译等领域。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六部专著,合编十余部书籍,发表七十多篇论文。这些成果曾获众多基金和奖项,包括日本学术振兴会、加拿大国家社科基金和Peter Wall 高级研究院、德国洪堡基金会和马普研究所以及美国人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基金。目前领导一项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构佛学与东亚宗教重要面向的国际性与跨学科庞大项目,此项目由加拿大政府资助并得到国际上诸多名校与基金会的支持。

池丽梅
东京大学博士(文学),现任日本国际佛敎学大学院大学敎授。硏究领域为中国中古佛敎史、汉文大藏经史、唐末宋初中日文化交流史。已出版《唐代天台佛敎复兴运动硏究序说——荆溪湛然とその〈止观辅行传弘决〉》、《〈续高僧传〉的文本演变:七至十三世纪》等论著。近年的硏究拓展至宋元汉文大藏经史,广泛调查刻本文献,将文献置于东亚典籍环流的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汉语佛敎文献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奥斯卡·封兴伯(Oskar von Hinüber)
1939 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现为德国美因茨科学院、法国金石学与文学科学院的院士,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副院士。1974-2006 年先后任德国美因茨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的印度学教授。1990 年与华裔佛教学者胡海燕结为连理。1982 年起担任巴利圣典学会的理事,现任副主席。1984-94 年出任德国东方学所究协会的副主席。1995-2014 年先后担任国际佛学研究协会秘书长和理事, 2007-2010 年被选为该协会主席。封兴伯被德国和美国的东方学协会推选为荣誉会员。

†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 1968-2020)
前牛津大学沼田惠范佛教学讲座教授(Yehan Numata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 著名佛教文献学家,也是当今最为重要的汉语译经研究者之一。左冠明生于意大利, 1994 年在威尼斯大学获得东亚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学士学位。1999 年在同校获得樽士学位,谕文为《最古老的汉译〈二万五千颂般若波罗蜜经〉(Pañcavim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竺法护的〈光赞经〉(T. 22): 全书概介及第1—6 品注释翻译》。此后在帕多瓦大学、创价大学国际拂教学高等研究所、威尼斯大学等地从事学术研究,着有 In Praise of the Light: A Critical Synoptic Edition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1-3 of Dharmarakṣas Guang zan Jing 光赞经, Being the Earlie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Larger Prajñāpāramitā(2005)与 The Da zhidu lun 大智度谕 (*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Larger Prajñāpāramitā: Patterns of Textual Variation in Mahāyāna Sūtra Literature(2021)等著作多部,另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湛如
1968 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敦煌吐鲁番研究》编委。其主要研究领城有印度佛教文化史、中印文化交流、敦煌学、佛典文献与佛典翻译、佛教史与佛教文献、佛教造像艺术、敦煌与敦煌佛教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禅苑清规》研究”(已结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所究基地重大项目“古代东方赞美诗研究”的子专案(巳结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贵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代长安与丝绸之路研究”(项目绢号: 15AZJ003)(巳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度古典梵语文艺学重要文献翻译与研究”(专案编号: 18ZDA286)。已出版专著三部:《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2003 年, 2011 年再版)、《净法与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华书局, 2007 年)与《禅苑清规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4 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学术》《文史》《敦煌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为CSSCI期刊论文。

Haiyan Hu-von Hinüber 封兴伯· 胡海燕
女, 1954 年上海出生。1978 年师从金克木教授。1982 年由季羡林先生派往哥廷根读博。1987 起在弗莱堡、哥本哈根大学、维应纳大学、埃尔福特大学执教并科研。1990 年与Oskar von Hinüber(奥斯卡· 封兴伯)结为连理。1983 至2021 年,受邀欧美及亚洲数十所学府开设讲座80 余场, 并赴法、日、美、中担任客座。现任德国韦伯商研院、北大佛教研究中心、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深圳大学印度中心研究员,兼职山东大学教授。发表并编辑德文专著12 部,德、英、中学术论文和书评及译文等60 余篇。研究领域包括:佛经梵汉对勘、梵文写本及印度古字体、部派戒律与原始僧团、巴利大藏经与佛教混合梵文、藏传佛教辞典学、耆那教对佛教的影响、佛教叙述文学与造型艺术、高僧文化与古代丝路等。

罗文华
男, 1967 年江西出生。故官博物院研究馆员,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1989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本科毕业。2000 -2001 年公派在维也纳大学访问。发表论文100 余篇,专著6 部。主要有《图像与风格:故官藏传佛教造像》(2001 年)、《藏传佛教众神:乾隆版满文大藏经绘昼》(2002 年) 、《龙袍与袈裟:清官藏传佛教文化考察》(2005 年)、《究竟定:清官藏密瑜伽修行宝典》(2009 年)、《木雅地区明代藏传佛教经堂碉壁画》(2009 年) 、《贡嘎曲德寺壁画:西藏佛教美术史的里程碑》(2015 年)等。

李靜杰
1963 年生,河北平泉人,文学博士,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阐明南北朝隋代、唐宋时期佛教物质文化的主题思想,厘清部分明清时期佛教物质文化内容。大体梳理清楚南北朝隋代石刻佛像、金铜佛像造型的发展脉络,就定州系白石佛像进行了专门探索。有关中古中国与周边地区物质文化交流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孙明利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从事佛教物质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五代佛教美术及历史文化,并关注多媒介与跨学科的佛教研究。巳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包括:《巴蜀地区唐、五代观无量寿经变摩崖石刻分析》(《石窟艺术研究》2016 年),《四川唐、五代观无量寿经变光明转与宝船因素分析》(《故官博物篪院刊》2017年),《大足石刻观无量寿经变分析》(《大足石刻全集》2018 年),《四川唐五代西方净土经变之宝鸟图像分析》( 《普陀学刊》2020 年),以及《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文献疏证》(《大足学刊》2020 年)等。

韦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与美术研咒。出版《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将毋同一-魏晋南北朝的图像与历史》等学术专著,发表论著数十篇,主要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形态、墓葬制度、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方面。主持洛肠龙门唐代香山寺等重要遗址的发掘,组织了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墓群、南北朝墓葬礼制研究等重要研究工作。

卢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此前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得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分别获得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僧侣妇科士、佛教对医学的定义、佛医基础理论、佛教临床治疗、佛教医疗咒语、佛教健身理论及其与与中医的关系等。

周利群
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梵语巴利语教研室。北京大学梵语巴利语专业博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为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献学、天文学史等。代表作有专著《〈虎耳譬喻经〉文本与研究——中印间早期天文、历法和文学的交流》,论文《变与不变:早期汉传佛教文献的天文学翻译》等。主持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基金项目,参与重大课题若干,结项教育部项目与校级项目若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二十多次,访问印度、日本、英国知名学术机构五次。2017-2018 年,获纽约李氏基金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学。2021 年入选国际古代与中世天文史委员会(CHAMA)理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

纪赟
文学博士,新加坡佛学院(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副教授,兼任教务主任、图书馆馆长。曾出版专著《慧皎高僧传研究》(2009,上海古籍)、《佛教经典观》(2011, 宗教文化); 译著《汉文佛教文献研究》(2017, 广西师大)、《佛教文献学十讲》(合译, 2019, 中西书局)等;英译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学术论文、会议论文与书评三十余篇。

王启元
浙江鄞县人,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宗教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明清宗教史、地方史研究。专著有《晚明佛教考:从僧俗互动展开》(2022 年将出)《保厘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和空间》(合着),合编《关于虹口的记忆》丛书、《佛法与方法:明清佛教及其周边》、《二十世纪中匿佛教的的两次复兴》等。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