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22):119–138;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05_5(1).0006
(本文屬於專刊《「文本與圖像」與「佛教傳記」》)
僧根果德(Mūlaphalguna)與尼眾:旨在批評的傳記
蕭本(Gregory SCHOPEN)
(美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摘要(Abstract):《毗奈耶》(vinaya)中大部分惹麻煩的僧人要麼是沒有名字,要麼就是六群比丘中的成員。前一類的幾乎可以肯定出於文學虛構,並非真實存在的人物。第二類的也越來越顯得有可能情況相同:六群中的每一個成員,看上去都像是出自文學創造,為了體現或者代表一種或另一種僧侶的過失或罪過:貪吃、貪婪、好色等。本論文還將聚焦另外一個有名字的僧人,他看上去被設計成了用來批評一些僧人們不以為然的尼眾的行為。他的傳紀看上去別無目的,只是為了用來表現尼眾的令人不快,比如頭腦頑固、過度憂慮等。這個僧人的名字叫根果德(Mūlaphalguna)。
關鍵詞(Keywords):根果德(Mūlaphalguna)、《毗奈耶》、尼眾、尼傳
關於作者:蕭本(Gregory SCHOPE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榮休傑出教授。研究主要專注於印度僧人的寺院生活。通過考察經典以外的材料,尤其是不常用的諸如印度佛教石刻,其諸多學術著作將研究領域從佛教教義中描繪的佛教,轉移到了佛教徒實際生活的更現實的場景,這些生活曾經(現在仍然)與經濟領域緊密交織。1985年,憑藉在宗教史領域的成就獲得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Grant)。2015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主要論文收集成包括《佛教僧侶與商業事務》(Buddhist Monks and Business Matters)之內的三大部,為佛學界公認的經典之作。
關於譯者:張煜,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復旦大學中文系佛教與中國文學方向博士,南京大學宗教系東方哲學與宗教博士後,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著有《心性與詩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譯有太史文《〈十王經〉與中國中世紀佛教冥界的形成》等。現為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學,尤著力於佛教經律論中的本生故事與中國中古敘事文學的關係。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