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22):234–238;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05_5(1).0010
(本文屬於專刊《「文本與圖像」與「佛教傳記」》

PDF 全文下載

 

構建佛教中國化學術話語的力作
——聖凱教授《佛教觀念史與社會史方法論》評介

張重洲(ZHANG Chongzhou)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

如何構建“佛教中國化”的學術話語?這不僅是中國佛教界學術研究亟待解決的困境,更是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理論支撐。聖凱教授最近出版的《佛教觀念史與社會史方法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年10月),立足於“佛教整體” 和“中國整體”,秉持“同情之默應” 與“心性之體會”的嚴謹態度,依佛教觀念史與社會史方法探討佛教中國化,為構建研究佛教中國化的學術體系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陳寅恪曾提出學術的突破,必須有“新材料”的發現、“新問題”的提出、“新方法”的運用,三者結合才能真正得以實現。佛教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在歷史脈絡裏具有高度的綿延性,史實與傳統觀念的形成,更是社會生活與觀念互動的產物。以往的佛教研究方法中,觀念史和社會史是兩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卻又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領域與方法,社會史重在關註佛教的制度和方法,觀念史則聚焦於佛教的思想脈絡與概念變遷。面對真理信仰的主觀性與學術研究的客觀性要求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如何整合兩個領域間的差異,進而全面認識佛教中國化,成為了《佛教觀念史與社會史方法論》寫作的緣起。

……

 

關於作者:張重洲,陜西武功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中國史博士、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CSC)公派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在站博士後、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西域史、佛教史。在《敦煌學輯刊》《佛學研究》《宏德學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古高昌佛教與社會研究”,中國博士後面上基金項目“4-8世紀西域佛教與民族社會關系研究”。參與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