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22):239–245;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05_5(1).0011
(本文屬於專刊《「文本與圖像」與「佛教傳記」》

PDF 全文下載

 

書評:《懸崖上的寺院——四川佛教藝術》

常青(CHANG Qing)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

西南巴蜀地區(四川、重慶),在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不僅有早期東漢崖墓上的佛像、東漢三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銅質搖錢樹上的佛像,成都出土的南朝單體石造像,還有一大批石窟與摩崖造像,更是難能可貴。據近期的考古調查,全中國現存石窟與摩崖造像地點共6千左右,而四川、重慶就有2900多處,主要雕鑿於唐宋時期,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不可或缺的資料。對四川、重慶石窟與摩崖造像的研究,中國學者早已關注,在2000年以前就已成果斐然。在21世紀初,又在調查與著錄方面成績卓著,發表了一大批調查報告與專著。

然而,在西文語境中,對於川渝石窟以及佛教藝術的研究還談不上全面,只有少許研究成果。2004年,Dorothy C. Wong在其佛教造像碑的專著中研究了四川出土的南朝造像碑。同年,Nicoletta Celli發文論述了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的一件南朝石造像。一些美歐學者針對某一個地點作了研究與介紹。例如,1995年,Henrik H. Sørensen發文研究了四川安岳茗山寺的摩崖造像。1989、1998年,Angela F. Howard和Henrik H. Sørensen分別研究了四川蒲江飛仙閣的摩崖造像。2001、2003年,Angela Falco Howard和Thomas Suchan分別概觀研究了大足寶頂山和北山石窟。2007年,Tom Suchan對大足石門山造像作了研究。2010年,Zhou Zhao研究了川渝地區的三教合流石窟。2012年,Kim Hunter Gordon對重慶合川宋代禪宗石窟造像作了研究。2016年,Karil J. Kucera對大足寶頂山石刻從佛教的禮儀與圖像角度作了研究。2021年,Xiao Yang綜合研究了川北的唐代石窟。關於川渝石窟的個案研究,有1991、2016年Henrik H.Sørensen對大足寶頂大佛灣南宋動物圖像的研究,2004年Stephen F. Teiser對四川輪回圖像的研究。

……

 

關於作者:常青,北京大學考古系學士與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主修中國石窟寺藝術。曾在龍門石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1999年來到美國研究、學習與定居。曾在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作高級訪問學者,後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作博士後研究,在北卡大學亞克蘭藝術博物館、佛羅里達州瑞格林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策展人。2010年以後,在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任博士後講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並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亞州藝術博物館擔任研究策展人。自2018年起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14種專著、100余篇中英文研究論文。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