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22):255–260;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05_5(1).0013
(本文屬於專刊《「文本與圖像」與「佛教傳記」》

PDF 全文下載

 

書評:高萬桑《神諭——中國宗教史中啟示的儀式產物》(Making the Gods Speak

武微(WU Wei)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本書是高萬桑教授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對“扶乩”(spirit-writing)這一主題的最新研究成果。高萬桑教授現任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宗教學系道教史講座教授,兼任宗教學系主任,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宗教社會史的研究,尤其是對宗教專業人士(religious specialists)——作為一種職業的社會屬性的研究有卓越的貢獻。他之前為我們所熟知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例如2007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的專著《1800-1949的北京道士,一部城市道士的社會史》(The Taoist of Beijing, 1800-1949: A Social History of Urban Clerics)。他對“扶乩”這一主題也早有關注。他在2015年曾發表過一篇文章 《扶乩,經典化以及神聖救世主的興起: 文昌、呂祖和關帝, 1700-1858》(“Spirit-Writing, Cano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Divine Saviors: Wenchang, Lüzu, and Guandi, 1700-1858”),而本書的第七章就是基於這篇研究修改而成的。跟以往一些研究的關注重點不同,例如以往的研究更多關註的是具體的個案,而在本書中,高萬桑教授在以儀式為中心的理論框架下,考察了中國關於“啟示”(revelation)的豐富曆史,探討了其發展的內因與意義。

作者系統的審視了中國宗教史上的“降神”儀式(the god manifest itself or the priest causes the god to manifest itself),認為製造出“啟示”的儀式通常都是為其他目的服務的,比如說祈福,而啟示大多時候都是這些儀式更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也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線索。全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作者從整体上介紹了在中國文化中出現的各种有關降神的儀式和方法,並將其歸納為兩種範式,第一種是神的自然顯現(spontaneous presence),第二種是通過儀式“請”神或者“召”神(ritualized presence)。 作者認為大部分的神可以通過任意一種範式顯現,但是神本身的地位跟神降臨的方式也有一定聯繫,例如,地位高的神,如佛祖和天尊,通常不會通過控制靈媒(medium)的方式顯現,而地位低的神,如地方神,也不會書寫出水平較高的經書。第二章,作者考察了啟示的起源以及其自漢代到十世紀的發展。作者把啟示分為五種類型,包括經書(sutra-type),偶遇(encounter-type),附體(possession-type),存思(visualization-type),和顯現(presence-type)。前三種類型是通過神主導而實現的(divine agency),而後兩種是通過人的作用而實現的(human agency)。其中前四種類型經常出現在中古時期,而第五種主要出現於中國近代。作者認為神的啟示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的,所以反對不加區別的使用“通靈的”(mediumistic)來概括啟示的性質。

……

 

關於作者:武微,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候選人,主要致力於中古時期道教文學、宗教傳記、道教女性以及佛道教關係的研究。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