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二期(2022):138–171;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10_5(2).0005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與本土社會」與「禪研究」》

PDF 全文下載

 

唐宋禪思想史與日本禪——借用鈴木大拙的視角

小川隆(OGAWA Takashi)
(日本) 駒澤大學(Komazawa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在每個人都具有作為佛的本性(佛性、本心)這一共同前提下,如何將作為佛的“本來的自己”與活生生的、肉身的“現實的自己”聯繫起來,由於思考方式的不同,唐宋禪宗史上出現了四種不同的思想類型。第一種是通過坐禪修行,力圖克服“現實的自己”,恢復“本來的自己”的所謂“北宗”禪。第二種是將兩者完全視為一體的馬祖系的禪。 第三種是在批判馬祖系的禪的同時,將兩者把握為二即一、一即二的這樣的不即不離的關係的石頭系的禪。第四種是在回歸第一種思想類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公案”這一新手段的大慧的看話禪。它們各自對日本禪宗產生了強烈影響,盤珪繼承了第2種類型,中世的曹洞宗繼承了第3種類型,白隱繼承了第4種類型,而道元為了同時超越第2種類型和第4 種類型,產生了“本證妙修”的獨特思考。

關鍵詞(Keywords):唐宋禪、日本禅、鈴木大拙、公案、北宗禪

 

關於作者:小川隆,1961年出生,現任駒澤大學綜合教育研究部教授,同時兼任花園大學國際禪定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及顧問。早年曾於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畢業,在同校研究生院佛教學部禪宗專業進修,並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禪宗史,著作包括《語録の思想史——中国禅の研究》(岩波書店、2011年/此書漢譯本為:何燕生譯《語錄的思想史——解析中国禪》,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国禅宗史——「禅の語録」導読》(ちくま学芸文庫,2020年)、《禅僧たちの生涯-唐代の禅》(春秋社、2022年)等。

關於譯者:賈光佐,男,2014年獲中央美術學院學士學位、2017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現於日本東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展開以黃檗宗為中心的中日思想交流史的研究。發表《獨立性易的六書學與日本近世書法》(《中國書法》398)、《達磨の面影:隠元の東渡の動機及びその意義について》(《黄檗文華》141)等中、英、日文論文十餘篇。

李詩晴,女,1996年生於中國遼寧省。現於中國東北大學藝術學院以鈴木大拙禅思想為研究課題攻讀碩士學位。博士期間計劃以中日禅學、禅宗美學等為切入點深入中日禅宗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代表論文有《作為理想人格的“詩人”與“禅者”——海德格爾思想與鈴木大拙禅思想親緣性之比較研究》(《東北亞外語研究》40)。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