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二期(2022):233–292;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10_5(2).0008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與本土社會」與「禪研究」》

PDF 全文下載

 

晚明清初女禪師的出身、法脈及其成就

陳玉女(CHEN Yuh-Neu)
成功大學(Cheng Kung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本文乃承拙稿《晚明清初東南沿海港口佛寺的比丘尼身影》的持續性探討。在討論港口佛寺的空間及其城市環境,對於比丘尼僧團或比丘尼自身在修行生活及其個人成就所產生的助力和阻力的同時,亦察覺比丘尼的家世及其與地方士紳名流的往來,的確有助於其名望的提升。像明末清初幾位身處港口佛寺的女禪師,其語錄的出版、入藏流通等特殊的表現,可以說是明清佛教發展史上值得稱許的一大突破。為了進一步梳理有助於提攜女禪師的資源結構,含血緣、法緣、地緣之間互為交融的多元面向,本文欲就女禪師的出身、法脈及其活動區域與終生成就,思考其如何在無數比丘尼中脫穎而出,如何使其事蹟能夠被紀錄而顯名於後世。出家女眾在現實生活中相當眾多,但能留名於世者,卻是寥寥可數。但不管今昔,即使是男性要能擁有發聲及被社會看見的可能,沒有相關的支持系統亦不易達成。舉如自身學養、家族名望、法脈勢力、人脈網絡的強弱與城鄉社會資源的差距等,在在響及個人的成就表現,更何況女性,尤其在男女比例懸殊的禪宗典籍,女禪師如何被納入禪燈系譜、出版語錄,在佛教叢林或說在禪宗法脈擁有其一席地位,是本文欲行究明的課題。

關鍵詞(Keywords):明清時期、女禪師、比丘尼、法脈、禪宗

 

關於作者:陳玉女,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東洋史博士,現任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明代佛教史、明代社會史、明清佛教與東亞歷史研究。多年以來關注明清佛教與區域社會的政治、經濟、階級、家族的發展關係,著有《明代佛教社會の地域的研究─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を中心として-》(博士論文)、《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明代的佛教與社會》、《海洋與觀音: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等專書,及〈明倭寇の乱における寺院の遭遇及び其の社会救済─嘉萬年間東南沿海地域を考察の中心にして─〉、〈明末清初觀音與準提的信仰流布〉、〈明清閩南家族與佛教的社會救濟〉、〈流浪者之歌:明末遺民·移民的寺廟記憶〉,以及晚近有關明清《嘉興藏》與東亞地區流通問題的討論,著有〈明末清初嘉興藏刊刻與江南士族〉、〈明清嘉興楞嚴寺《嘉興藏》之刊印與其海內外流通〉、〈明清時期東亞閩臺粵越地區的佛典流通―以釋弘贊的《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重刊刻為主―〉、〈藏經與東亞海貿:以明清《嘉興藏》的朝鮮王朝流通為例〉(韓文)、〈晚明清初東南沿海港口佛寺的比丘尼身影〉〉等多篇相關研究專論。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