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五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五卷‧第二期(2022):395–403;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210_5(2).0012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與本土社會」與「禪研究」》

PDF 全文下載

 

聖凱《南北朝地論學派思想史》書評

劉伊玲(LIU Yiling)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

本書的重要特點為,回歸“五門” 與修道論視角,反對將南北道割裂開的敘述。作者認為,地論學派的歷史與思想經過吉藏、智顗、《續高僧傳》的層層重構後,已經偏離了其本來面目。回到歷史文獻中,“佛性門、眾生門、修道門、諸諦門、融門” 五門才是在地論學派內部受到普遍認同的釋經體系。

由於先前的數篇書評已經對本書“由南北二道轉向區域佛教” 的工作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述評,因此本篇書評意圖將重點放在五門釋經體系的重構上。從第五章開始,全書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討論地論學派的五門學說。

一、內容概要

由於《涅槃經》在地論學派中的流行,亦由於如來藏系學說以闡釋佛為核心的特質,佛性論在地論學說中佔據重要位置。作者指出,地論學派的佛性論圍繞三組概念展開:正因佛性與緣因佛性、佛性本有與佛性始有、佛性與心識。地論學派以當常、現常討論佛性本、始有問題。在印度佛教中,當常、現常指真如佛性的潛存和顯現。菩提流支在佛教翻譯中,引入了“真如平等”思想,強調真如以主體修道為媒介通貫於真理與境界兩個向度中,並以“常理”“常心”“常果”描述真如。作為常理的真如對於因位眾生而言皆是本有,而作為常心、常果的真如則為眾生修入聖位後始得。因此,依不同的面向,真如佛性既是本有又是始有。類似的架構亦存在於以佛身討論佛性的架構中。《金剛仙論》認為法身本有,報、應身成佛始有。法、報身都是無為法,但報身需要在佛果位才能借助於了因顯現;應身為法、報身在眾生心中的影像。作者指出,法、報身是含藏型的體用關係,此二者與應身是本際型的體用關係。

……

 

關於作者:劉伊玲,1996年生,陝西西安人,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為華嚴學、南北朝佛教,導師為聖凱教授。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發表有論文《〈起信論〉意、意識的詮釋路徑之爭》等。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