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六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六卷‧第一期(2023):221–271;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305_6(1).0008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敘述」與「禪研究」》

PDF 全文下載

 

白隱的實踐體系及其背景

[日] 柳幹康(YANAGI Mikiyasu)
[日]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
李銘佳(LI Mingjia, 廈門工學院 Xia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譯

摘要Abstract):拙論以白隱慧鶴(1686-1769)的著作為基礎,對他構建的實踐體系及其背景加以分析,闡明了以下兩點結論。第一,白隱所展示的實踐體系,就是先專注於特定的實踐而“見性”,然後再進入“悟後修行”。其中,“悟後修行”由不斷參究公案以錘煉自己悟境的“上求菩提”和通過法施引導他人的“下化眾生”兩部分構成。第二,白隱實踐體系的核心,是“見性” “上求菩提” “下化眾生”三要素,它們的產生背景分別是白隱生涯中所得的三次大悟——通過參究無字公案所得的初次大悟、在正受老人門下參其他公案所得的第二次大悟、在春日神的神諭下領悟到“法施纔是菩提心”的第三次大悟。其中,將白隱導向“見性”的無字公案,給24 歲的他帶來了最初的大悟;白隱在“上求菩提”這一階段開示的多個公案,是正受為使24 歲的他得到第二次大悟曾開示的;而作為“下化眾生”之要的法施的重要性,是42歲的白隱在達至最後的大徹大悟時所徹見的。

關鍵詞(Keywords):白隱、見性、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法施

 

關於作者:柳幹康,2013 年於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史。著有《一心萬法:延壽學研究》(共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 年)、《永明延壽と『宗鏡錄』の研究:一心による中國佛教の再編》(單著,法藏館,2015 年),譯有《新國譯大藏經[中國撰述部]第6 册[禪宗部]1-6 法眼録·無門關》(共譯,大藏出版,2019 年),論文有〈大慧宗杲の悟りの構造〉(《インド哲學佛教學研究》31,2023 年)、〈延壽の立ち位置:時代の轉換期における禪の捉えなおし〉(《中國:社會と文化》37,2022 年)、〈白隱の實踐體系とその背景〉(《國際禪研究》9,2022 年) 等。曾獲得中華佛學經典飜譯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2023 年)、研究奬勵賞(研究分擔者,日本宗教研究諸學會連合,2022 年)、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賞(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2020 年)、學術奬勵賞(中村元東方研究所,2016 年)。

關於譯者:李銘佳,廈門大學哲學博士(2023 年),現任廈門工學院講師。師從劉澤亮教授研究佛教哲學,曾以訪問學人、客員研究員等身份於臺灣大學、日本花園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及交流訪問。已於《哲學評論》《中國佛學》《佛學研究》《哲學門》等書刊發表佛教學論文(含譯稿)近二十篇,博士論文題目《吉藏〈金剛般若疏〉研究》。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