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六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六卷‧第二期(2023):354–358
(本文屬於專刊《「地方佛教」與「末法」》

PDF 全文下載

 

作者介紹

 

CHANG Chia-ju 張嘉如
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CUNY)的現代語言文學系教授和中文部主任。她在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此外,她還獲得藝術碩士,以及藝術治療証書。曾於佛羅里達大學、德州三立大學、維吉尼亞州華李大學等校任教。研究領域包括生態批評研究、動物批評研究、禪宗研究 。著作包括《全球環境想像與生態批評》,主編《臺灣生態批評》和《臺灣動物文學翻譯》,合編《中國生態批評研究》、《動物之心》。 曾任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地區亞洲研究中心的冠名教授,也曾擔任美國環境與文學研究學會(ASLE)的執行委員。她是一位臨濟公案禪的禪修者,並自2022年迄今,每月為法鼓山《人生雜誌》撰寫一篇關於公案修行(koan studies)的文章。張教授將她所實驗的「公案書寫」視為是一個跨界溝通和社區建構的手段,嘗試將公案修行與文學、電影,以及當代議題如性別、環境、動物和暴力結合,進而讓公案修行能夠作為改變社會的一個媒介。

CHEN Jinhua 陳金華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思想史講座教授,曾任加拿大國立東亞佛教講座教授(CRC)多年。研究領域涉及東亞政教關係,中古時期僧傳(聖傳)文學,佛教聖地,舍利崇拜,佛教與技術革新,以及佛教翻譯等領域。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六部專著,合編十餘本書籍,發表七十多篇論文。這些成果曾獲眾多基金和獎項,包括日本學術振興會、加拿大國家社科基金和 Peter Wall 高級研究院、德國洪堡基金會和馬普研究所以及美國人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基金。目前領導一項為期多年的旨在重新建構佛學與東亞宗教重要面向的國際性與跨學科的龐大項目,由加拿大政府資助並得到國際上諸多名校與基金會的支持。

CHI Limei 池麗梅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教授,專注中國中古佛教史和漢文大藏經史研究。專著《唐代天台佛教復興運動研究序説——荊渓湛然とその〈止觀輔行傳弘決〉》重新檢討荊溪湛然的作品及行跡,全面展現了中唐天台復興運動的豐富面相。曾就日本古寫本《續高僧傳》發表多篇論文,既考察了從寫本到刻本的演變規律,又結合道宣生平揭示了文本演變所折射的社會歷史環境脈動。近年研究宋元漢文大藏經史,把文獻置於東亞典籍環流的歷史視野中加以考察,對漢語佛教文獻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

LIU Yi 劉屹
1972年生於北京,2000年博士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專業領域為敦煌學、中古宗教史。已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國內外各種專業學術刊物、論文集上發表專題論文、研究書評、譯稿等近150篇,出版專著和論文集8部。2017年以前硏究重心在中古道教歷史與文獻,2017年以來轉向佛教史與佛教文獻硏究。

QI Shengli 齊勝利
甘肅慶陽人。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宗教文化與中國文學。碩士就讀於浙江師範大學。在《法音》發表《論唐代天台三聖對元代禪林的影響——以語錄及禪畫為考察中心》,在《陰山學刊》發表《論佛教對林逋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等。《縱橫三教、鸚鳴日韓——楚石梵琦行跡與交遊考略》與《楚石的北遊之旅研究》等文章刊於《華林國際佛學學刊》(2022年第五卷第2期)、《普陀學刊》(第十七輯)等書刊。碩士論文《佛教文學視域中的楚石梵琦詩歌研究》即將出版。

SHENG Kai 聖凱
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首席專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佛學研究》主編。研究領域為南北朝佛教學派、儒佛道三教關係、中國佛教社會史、近現代佛教、佛教與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中國佛教懺法研究》《攝論學派研究》《晉唐彌陀淨土的思想與信仰》《中國佛教信仰與生活史》《南北朝地論學派思想史》,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佛教觀念史與社會史研究方法論》等。《攝論學派研究》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五屆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

SUN Mingli 孫明利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以四川與兩京地區為主的唐代佛教,尤其注重有關文本與圖像的多媒介與跨學科研究。已發表十餘篇中、英文研究論文,主要有:《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觀無量壽經變分析》(《石窟藝術研究》2016年)、《四川唐、五代觀無量壽經變光明轉與寶船因素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大足石刻觀無量壽經變分析》(《大足石刻全集》2018年)、《四川唐五代西方淨土經變之寶鳥圖像分析》(《普陀學刊》2020年)、以及《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文獻疏證》(《大足學刊》2020年)等。

WANG Youkui 王友奎
湖北枝江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從事佛教物質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以往主要致力於石窟造像反映的佛教信仰問題,針對雲岡石窟展開係統討論,此外,就中古中外物質文化交流若干實例進行了探索。在《敦煌研究》《藝術史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敦煌學輯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項。

WEI Bin 魏斌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1994-2004年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歷史學系,文學學士、歷史學博士。 2007-2009年留學日本德島大學綜合科學部,2015-2016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並曾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牛津大學東方學研究所等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古區域史,出版《“山中”的六朝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發表論文多篇。

WU Shaowei 武紹衛
山東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敦煌學和佛教史。發表有“A Study on the Literacy Rate of Buddhist Monks in Dunhuang during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Early Song Period”,《唐五代賜臘小議》《從社會經濟角度看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寺眾居家原因》《無名僧人的名山事業:中古時期僧人的日常抄經與校勘活動》《從崇佛到限佛:唐僧義紭及其經歷的兩個時代(武后—中宗、睿宗—玄宗)》等學術文章二十餘篇。最近關注的話題是:中國古代抄經的製作、僧團識字率以及會昌法難。

XU Yuji 徐雨霽
現為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博士生,曾於香港理工大學歷史及文化系獲文學碩士及哲學碩士學位,研究興趣為中國晚期帝制時期的思想文化史,明清漢僧藝術生活史以及近現代中印文化互涉,尤其關注晚清時期佛教與革命關係。與此同時,她的研究也涉及香港現當代文學和近現代亞洲思想史。其發表散見於《上海地方志》《思逸》《關東學刊》《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Global Society 等。目前,她計劃撰寫一篇關於清代歷史主義的文章。

YOU Ziyong 游自勇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1996-2006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8年7月至今,供職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敦煌吐魯番研究》副主編。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先後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漢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書評50 多篇。參與《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吐魯番出土文獻散録》等多種大型古籍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目前正從事中國古代正史《五行志》的注釋、中國中古時期的家族、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等課題。

ZONG Yanhong 宗艷紅
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博士生。專攻北宋佛教史,主要研究北宋雲門宗祖師惟白及其代表作《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和《建中靖國續燈錄》等。已用日文發表過《佛國禪師惟白の傳記とその問題点——出身地を例として》《佛國惟白の報恩思想——〈大藏經綱目指要録〉を手掛かりとして》《北宋佛國惟白の思想研究——“禅教五派宗源述”を手掛かりとして》等多篇重要論文。

 

PDF 全文下載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