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七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七卷‧第二期(2024):211–234;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10_7(2).0010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文本研究」與「佛教圖像研究」》)
武則天明堂設計思想考論
王德路(WANG Delu)
吉林大學(Jilin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武則天明堂規模超前絕後,形制獨具一格,兼具政治中樞、國家祭祀等重大功能,是武周帝國的象徵。武氏明堂部分繼承傳統設計理念,中心柱等核心結構設施,則與以往明堂情況迥異,而與帝釋天善法堂一致。再者,明堂與善法堂都用於舉辦朝會布政等活動,都具備天帝宮廷性質。武氏明堂與善法堂各方面相似度頗高,前者很可能仿效後者設計。如此設計有助於彰顯武則天淨光天女和轉輪聖王身份,從而起到強化政權合法性與神聖性的作用。武氏明堂還與象徵須彌山的天樞、象徵兜率天宮的天堂一起組成須彌山世界景觀。
關鍵詞(Keywords):明堂、善法堂、武則天、轉輪聖王、隋唐洛陽城
關於作者:王德路,山東棗莊人,2014 至 2024 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獲藝術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期間關注唐兩京佛教物質文化。博士學位論文為《洛陽唐代佛教物質文化研究》,探討武周神都洛陽城主軸線建築設計思想、初盛唐東都洛陽城地面寺院建築與造像、洛陽南郊龍門石窟造像等內容。現任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歷史考古系講師,主要從事佛教考古與佛教美術史、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等課題研究。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