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七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七卷‧第二期(2024):211–234;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10_7(2).0010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文本研究」与「佛教图像研究」》)
武则天明堂设计思想考论
王德路(WANG Delu)
吉林大学(Jilin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武则天明堂规模超前绝后,形制独具一格,兼具政治中枢、国家祭祀等重大功能,是武周帝国的象征。武氏明堂部分继承传统设计理念,中心柱等核心结构设施,则与以往明堂情况迥异,而与帝释天善法堂一致。再者,明堂与善法堂都用于举办朝会布政等活动,都具备天帝宫廷性质。武氏明堂与善法堂各方面相似度颇高,前者很可能仿效后者设计。如此设计有助于彰显武则天净光天女和转轮圣王身份,从而起到强化政权合法性与神圣性的作用。武氏明堂还与象征须弥山的天枢、象征兜率天宫的天堂一起组成须弥山世界景观。
关键词(Keywords):明堂、善法堂、武则天、转轮圣王、隋唐洛阳城
关于作者:王德路,山东枣庄人,2014 至 2024 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艺术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关注唐两京佛教物质文化。博士学位论文为《洛阳唐代佛教物质文化研究》,探讨武周神都洛阳城主轴线建筑设计思想、初盛唐东都洛阳城地面寺院建筑与造像、洛阳南郊龙门石窟造像等内容。现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历史考古系讲师,主要从事佛教考古与佛教美术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等课题研究。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