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七卷‧第二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七卷‧第二期(2024):50–84;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10_7(2).0004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文本研究」與「佛教圖像研究」》)
中古時期《十誦律》的翻譯及文本流變
王磊(WANG Lei)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公元五世紀初《十誦律》的譯出,對中國佛教戒律史的發展有空前意義。然此律之翻譯經歷頗爲曲折。根據《出三藏記集》《高僧傳》等文獻,《十誦律》由弗若多羅和曇摩流支先後與鳩摩羅什合作,譯出初稿,後又經卑摩羅叉校改,經多人之手先後十餘年方告完成。對於此律之譯出,傳統上主要強調鳩摩羅什的功績,而 S.797 等幾件六朝敦煌寫本的發現,使我們對於卑摩羅叉在《十誦律》文本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卑摩羅叉對羅什等人所譯之初稿做了非常大的改動,現今之《十誦律》文本,主體正是經卑摩羅叉校改之文本。卑摩羅叉本人在《十誦律》的傳播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從現存宋代以後不同刊本藏經收錄的《十誦律》文本及經錄等資料可知,在宋代刊本藏經出現之前的中古寫本時代,《十誦律》文本結構在不斷發生變化,不同的寫本分卷有參差,卷數多寡有不同,“毗尼序” 在文本中的位置也不斷游移。這爲我們觀察寫本時代文本流動性及當時書籍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關鍵詞(Keywords):《十誦律》、卑摩羅叉、藏經、文本流變
關於作者:王磊,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2013 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入中山大學哲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5 年博士後出站,任中山大學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佛教文獻和佛教考古等,最近關心的主要議題是中古時期的佛教戒律。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山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