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七卷‧第二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七卷‧第二期(2024):50–84;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410_7(2).0004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文本研究」与「佛教图像研究」》)
中古时期《十诵律》的翻译及文本流变
王磊(WANG Lei)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公元五世纪初《十诵律》的译出,对中国佛教戒律史的发展有空前意义。然此律之翻译经历颇为曲折。根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文献,《十诵律》由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先后与鸠摩罗什合作,译出初稿,后又经卑摩罗叉校改,经多人之手先后十余年方告完成。对于此律之译出,传统上主要强调鸠摩罗什的功绩,而 S.797 等几件六朝敦煌写本的发现,使我们对于卑摩罗叉在《十诵律》文本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卑摩罗叉对罗什等人所译之初稿做了非常大的改动,现今之《十诵律》文本,主体正是经卑摩罗叉校改之文本。卑摩罗叉本人在《十诵律》的传播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从现存宋代以后不同刊本藏经收录的《十诵律》文本及经录等资料可知,在宋代刊本藏经出现之前的中古写本时代,《十诵律》文本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写本分卷有参差,卷数多寡有不同,“毗尼序” 在文本中的位置也不断游移。这为我们观察写本时代文本流动性及当时书籍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关键词(Keywords):《十诵律》、卑摩罗叉、藏经、文本流变
关于作者:王磊,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1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5 年博士后出站,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佛教文献和佛教考古等,最近关心的主要议题是中古时期的佛教戒律。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