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February 27, 2023

Religions and Local Society – Conference Report by Le Jing (Chinese)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Return to the reports page.   “历史、比较和理论视阈下的宗教与地方社会” 乐晶(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 2022年11月03日   宗教传统深植于特定的地域社会。宗教不仅受其所在区域地理环境、习俗传统和社会政治之影响,同时也深深地影响该地区,与地方官员、文人士绅乃至空间风物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不同宗教牵涉着地方社会场景中的“个人”与“群体”,在历史脉络的演进中不断成为过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审思世界不同宗教传统与地方社会的复杂关联,除了深化对特定宗教的理解与认知之外,也有利于多元宗教文化的互鉴。 “历史、比较和理论视阈下的宗教与地方社会:卜正民教授荣休致敬”国际研讨会,在旭日全球佛学网络的支持下,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拔地入云计划与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共同承办,于2022年8月13日至8月15日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受到世界各地不同学府的42位学者的支持与参与,在历史的、比较的和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宗教传统与地方社会间的互动关系,以此向今年夏天荣休的卜正民教授(Timothy Brook)致敬。会议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与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致简单的欢迎词后正式展开,包括2个主题演讲和11个部会(panels)。   主题演讲1:当地人与旅者,谁人之佛教? 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作了题为《当地人与旅行者:谁人之佛教》的主题演讲。他依据清显承如海编纂的佛教朝圣指南《参学知津》一书,结合山志、地方志、寺院志等相关材料,对五台山、香严寺及五山这三个朝圣地点进行了爬梳。其中,作为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位于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吸引了各地僧俗。相比之下,河南省淅川县的香严寺偏居一隅,需要依附武当山和皇权的庇佑才能得以生存。江苏五山在扬子江下游区域享有盛名,但该地的佛教寺院历史几乎湮没无闻。通过展示上述多元的、跨地域的佛教朝圣地,卜正民从局外人(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反思了究竟何以被视为“地方佛教”。   不同宗教间的相生相克: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 会议的第一个主题为“不同宗教间的相生相克: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维多利亚大学的戴联斌以1489年和1512年的碑文资料为基础,讨论了开封犹太卡希拉(kehillah)的身份同化问题。在明朝统治者和新儒家精英创建的制度和知识背景下,开封犹太人得以保持民族宗教身份,同时参与中国化的世俗生活。文章还通过与明朝回儒(Sino-Muslim Literati)的宗教观念进行对比,指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犹太精英走向衰落的必然性。中国政法大学的邓庆平为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提供了另一个实例,她关注的是贺登崧神父(Willem […]
February 27, 2023

How Zen Became Chan – Conference Report by Yan Shiwei (Chines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Click here to return to Reports page.   “禅流河东复河西:禅宗跨地域与跨文化传播的跨学科考察” 严世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2022年10月10日   自20世纪初开始,禅宗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这要感谢铃木大拙等日本学者的努力与贡献。因此,在英语及其他欧洲语言的著作中,多以日语中“禅”的读音Zen而非汉语读音Chan来表示禅宗。这促进了西方世界对日本的了解,也突出了禅宗这一独特的东亚佛教传统,但是却导致了中国禅、朝鲜禅(Sŏn)和越南禅(Thiền)概念的弱化。经过百余年来的研究,现在禅学界(包括Chan、Sŏn、Thiền和Zen)已经公认禅宗研究的基础文献,甚至全世界寺院中的禅修仪规都起源于中国。所以学者们开始以Chan指代中国禅宗,以Zen指代日本禅宗,以Sŏn指代朝鲜禅宗,以Thiền指代越南禅宗。但是Zen仍被更广泛地用作这一东亚佛教传统的总称。 “禅流河东复河西:禅宗跨地域与跨文化传播的跨学科考察”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此次研讨会不仅在历史书写、文本、考古、语言学、哲学、政治学或社会经济的视角下重新思考禅,而且希望探索用一种而非其他转写来指称禅宗的现代意义。 本次研讨会在旭日全球佛学网络的支持下,通过统筹方“拔地入云:佛教与东亚宗教”项目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举办,于2022年7月29日至31日在线上举行。来自全球不同学府的46名学者相聚云端,共研禅学。会议开幕式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和美国耶鲁大学葛利尹(Eric Greene)副教授联合主持,共分10个部会展开讨论。   禅学修正:大图景与小个案 研讨会的第一个主题是禅学的再检讨。美国莎拉劳伦斯学院教授格里弗斯·福克(T. […]
February 27, 2023

Narrative Conference Report (Chinese)

Return to the main conference page.   “如是我闻”:佛教叙事范式与逻辑 唐健博(南开大学) 2022-12-01 15:20 来源:澎湃新闻   广义而言,一切口头与书面作品皆具文学性,佛教文献资料概莫能外。其中既有道德与教诲之宗教追求,其潜在目的终究必与佛教之解脱论相始终,并亦与若干浓郁之宗教感情相伴随。无论是风格质朴的巴利语上座部佛教文献,还是想像瑰奇伟丽的大乘佛教经典,尤其是极具文学特色的各类本生故事、譬喻经典以及佛传、僧传,再到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世界各国诗歌、小说、戏剧、劝世诗偈、俚曲、变文、俗讲、宝卷等,其叙事风格皆有自身独特之魅力。而天竺、震旦、东瀛、朝鲜,以及蒙、藏等保存了各类佛教语言、文献,其传统之叙事手法、文学技巧与风格,更可谓变化万千。 “如是我闻:佛教叙事范式与逻辑”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此次研讨会将佛教的叙事传统置于宏大的宗教与文化视野之下,对其进行跨文化与多媒介的跨学科考察。本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和旭日全球佛学网络合作举办,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5日在zoom线上举行,来自全球不同学府的40余位学者相聚云端共研佛事。会议开幕式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湛如教授与UBC“拔地入云”计划致欢迎词。随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Mair)教授以他的主题演讲为本次研讨会拉开了序幕。在其题为《中古时期中土佛教叙事的杂糅性(Hybridity in Medieval Buddhist-Chinese Narrative)》的主题演讲中,梅维恒强调中国中古时期盛行的理学思想与佛教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例如理学中的禅思等观念很明显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梅维恒认为理学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糅合的产物,其中涉及语言词汇、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糅合,并详细阐述了佛教中国化之后是如何影响理学思想的。   场次1:Rehearse the “Heard” 既闻再问 研讨会第一场次的主题是对佛教叙事的再探讨,由清华大学教授沈卫荣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和佛学学者Naomi Appleton共同评议。法国远东学院教授Peter Skilling认为“如是我闻”一词从诞生之初就影响巨大,其后更是推动了整个欧亚大陆乃至更远地区的佛教文学,并对这一词汇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闻者何人”“所闻何事”。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宁梵夫(M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