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國際佛學學刊》 撰寫體例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論文撰寫體例

 

一、來稿請依下列順序撰寫:

  1. 中英文論文標題;
  2. 作者的中英文姓名;
  3. 完成論文時所屬之機關單位中英文名稱、地址、暨職稱;
  4. 500字以內之中英文摘要;
  5. 中英文關鍵詞;
  6. 正文。

二、中文字體以12號宋體,英文使用12號 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

三、字體一律使用標準繁體字。原稿由簡體轉成繁體後,要注意查改轉換過程所產生的錯字(見:《簡繁轉換中的常見錯誤》)。

四、各章節使用符號,依一、(一)、1、(1)等順序標示。

五、請用新式標點:專書、期刊、論文之標題之標題一律採雙尖號《》,而不用日式或港臺樣式; 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庄子•天下篇》﹔引文請用“”表示﹔中、日文行文中,一律使用全角標點符號。除破折號、刪節號各佔兩格外,其余標點符號各佔一格。如需引用西文參考文獻,則作西文行文處理,使用半角標點符號。特別注意,西文行文中不得連續使用兩個甚至多個空格,連字符en-dash前後不加空格,例如 pp. 1–2。

六、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縮三格,不另加引號。

七、注釋一律用腳注,注解置於每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注釋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作1.、2.、3.、4.、5……,其位置放在標點符號前(引號除外)的右上角。再次徵引,用“同上”X頁或“同注”X頁形式,不用合併注號方式。

八、引用專書或論文,請用下列格式:

  1. 引用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比如: 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6頁;
  2. 引用期刊論文,應標明期刊名、年代卷次、頁碼。比如: 嚴耀中《論占卜與隋唐佛教的結合》,《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第30–37頁。
  3. 引用論文集論文:作者,《篇名》,收於論文集編者、《論文集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比如: 王邦維《譬喻師與佛典中譬喻的運用》,收於王邦維、陳金華、陳明編《佛教神話研究:文本、圖像、傳說與歷史》,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1–12頁。
  4. 引用古籍需註明著者、版本、卷數、頁碼。引用專書或者常見古籍(《兩唐書》、《資治通鑒》、《冊府元龜》等等)應註明著者、章卷數、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比如:歐陽修等編《新唐書》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8–79頁。
  5. 引據《大正新修大藏經》需要說明所引經典的名稱和卷數,《大正藏》編號、冊數、頁數、欄位(上、中、下)和行數。例如《續高僧傳》卷二十一,見《大正藏》編號2060,第50冊,第564頁上欄第18行至第565頁中欄第10行。
  6. 《卍續藏經》等其他藏經引文可比對《大正藏》引用方法。
  7. 《四庫全書》:書名,本書的卷數,整個叢書中的册數、在本冊的頁數。例如:《張子全書》 卷七,《四庫全書》第697 冊,第173 頁。
  8. 敦煌文獻用S、P.、大谷等縮略語加阿拉伯數字形式。

九、第一次提及帝王年號,需加西元紀年,比如貞觀元年(626)、貞觀年間(626–649年)。

十、中國年號、古籍卷、頁數用中文數字,比如貞觀元年、《舊唐書》卷一二、《西域水道記》頁三。其他公曆、雜誌卷、期、號、頁均用阿拉伯數字,比如《史林》2005年第1期,第65–76頁。

十一、第一次提及外國人名,須附原名;若其自有漢文名字,則需使用其漢文名字,比如富安敦(Antonino Forte);若正文中已經出現其中文名字,則注釋中引到其著作時,可不再譯出中文;若正文中沒有出現其中文名字,則注釋中引述其著作,需加中文名字。中文譯名以使用其自己認可的名字為標準,比如 Edward Hetzel Schafer,自取中文名字為“薛愛華”,不能翻譯成以前通行的“謝弗”。

十二、腳註內西文文獻引用:

1. 書 (book):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7 (如泛引全書). or: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7), p. 19 (如引用本書的具體內容).

2. 論文集之論文 (Article in Volume of Collected Works): H. Feith and A. Smith, “Indonesia,” in Southeast Asia: Documen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edited by R.M. Smith, 99–11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如引用全文). or: H. Feith and A. Smith, “Indonesia,” in Southeast Asia: Documen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edited by R.M. Smith, 10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full particle in 99–110) (如引用文章具體頁面 [如第100頁] 的內容).

3. 雜誌論文 (Journal Articles): E.M. Mendelson, “A Messianic Buddhist Association in Upper Burm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4.1 (1961): 560–80 (如引用全文). Or: E.M. Mendelson, “A Messianic Buddhist Association in Upper Burm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4.1 (1961): 563 (如引用文章具體頁面 [如第563頁] 的內容).

4. 博士論文 (Dissertation): Normala Puru Shotam, The Social Negoti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Singaporean Everyday Life World, Ph.D. dissert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7 (如引用全文). Or: Normala Puru Shotam, The Social Negoti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Singaporean Everyday Life World (Ph.D. dissert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7), 87-90 (如引用文章具體頁面 [如第87-90頁] 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