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主頁
點擊 此處 返回《華林國際佛學學刊》電子期刊 第四卷‧第一期目錄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四卷‧第一期(2021):122–144;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05_4(1).0006
(本文屬於專刊《佛教的跨地域傳播與佛教寫本研究》)
中古佛教的師弟之道和孝道觀念
聖凱
清華大學
摘要(Abstract):出家意味著捨棄父子的人倫生活而違背中華文明孝道精神,卻在僧團中形成師父-弟子生活,構成師弟之道的修道倫理生活。孝道與師弟之道,既有一定的倫理上的類似,更有“互釋”的現象。印度佛教戒律傳統提倡“視師如父”“視徒如子”的倫理精神,同時受到的印度社會思潮“視師如神”的影響,大乘佛教的經論開始提倡“視師如佛”。“視師如佛”的師徒關係是基於信仰的觀念、超越性意義,和上、阿闍梨、善知識才是真正的“師”。佛教傳入漠地後,佛教界人士以“師”的角色解釋僧人,以“嚴師”的觀念闡釋僧眾的倫理地位,以教化的“儒行”風範解釋僧團生活的社會功能。道樣,僧眾獲得進入中華倫理秩序的途徑,試圖回應孝道、不敬王者、不應拜俗的困境。
關鍵詞 (Keywords):師弟之道、孝道、視師如父、視師如佛
關於作者:聖凱,1972 年生。現為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哲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首席專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佛學研究》主編。研究領域為南北朝佛教學派、儒佛道三教關係、中國佛教社會吏、近現代佛教、佛教與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中國佛教懺法研究》《攝論學派研究》《晉唐彌陀淨土的思想與信仰》《中國佛教信仰與生活史》《南北朝地論學派思想史》,與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等。《攝諭學派研究》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第五屆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
本文是依據《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發行的開源論文。依照此協議,在適當引用原始出處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過任何媒介作無限制的使用、發行與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