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主页

点击 此处 返回《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电子期刊 第四卷‧第一期目录

 

《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四卷‧第一期(2021):122–144; https://dx.doi.org/10.6939/HIJBS.202105_4(1).0006
(本文属于专刊《佛教的跨地域传播与佛教写本研究》

PDF 全文下载

 

中古佛教的师弟之道和孝道观念

圣凯
清华大学

摘要 (Abstract):出家意味着舍弃父子的人伦生活而违背中华文明孝道精神,却在僧团中形成师父-弟子生活,构成师弟之道的修道伦理生活。孝道与师弟之道,既有一定的伦理上的类似,更有“互释”的现象。印度佛教戒律传统提倡“视师如父”“视徒如子”的伦理精神,同时受到的印度社会思潮“视师如神”的影响,大乘佛教的经论开始提倡“视师如佛”。 “视师如佛”的师徒关系是基于信仰的观念、超越性意义,和上、阿闍梨、善知识才是真正的“师”。佛教传入漠地后,佛教界人士以“师”的角色解释僧人,以“严师”的观念阐释僧众的伦理地位,以教化的“儒行”风范解释僧团生活的社会功能。道样,僧众获得进入中华伦理秩序的途径,试图回应孝道、不敬王者、不应拜俗的困境。

关键词 (Keywords):师弟之道、孝道、视师如父、视师如佛

 

关于作者:圣凯,1972 年生。现为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案“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主编。研究领域为南北朝佛教学派、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社会吏、近现代佛教、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中国佛教忏法研究》《摄论学派研究》《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与 A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Faith and Life 等。 《摄谕学派研究》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谤文、第五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本文是依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而发行的开源论文。依照此协议,在适当引用原始出处的前提下,本文可以通过任何媒介作无限制的使用、发行与复制。